
过敏不是一种个人选择,我们要给予更多理解与包容。
新加坡人比较常见的过敏原 ( allergen ) 有鸡蛋、甲壳类海鲜(通常是龙虾、海虾和螃蟹)、牛奶、花生、大豆、谷物、尘螨、花粉、宠物、霉菌、昆虫叮咬和药物。
但你可知道,有些人竟然对白米饭、香菇、榴梿,甚至巧克力也会过敏?
除了这些“非主流”过敏原,其实还有其他让人意想不到的过敏案例:
1、吃老虎虾不过敏,却对普通虾敏感
这并不是什么“富贵病”。
本地一名48岁的男子从20多岁起就开始对虾类过敏——只要吃到一般虾类,嘴唇就会肿胀。后来他发现,只有吃老虎虾不会出现过敏反应。
日前他到一家火锅店享用自助餐,特地点了老虎虾大快朵颐,一口气吃了二三十只。但没过多久,他开始感到脸部和头皮发烫,接着全身发热、瘙痒,脸上和身上还出现大片红疹,最后必须打针吃药缓解症状。
事后他才得知,火锅店提供的,根本不是老虎虾。
许多人对这种状况难以理解,甚至怀疑他是否“无事生非”。
但伊丽莎白诺维娜医院皮肤专科医生陈爱霖受询时说,虾类过敏属于“甲壳类海鲜过敏”,主要是人体对某些海洋生物中蛋白质产生的过敏反应,其中“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是主要的致敏原。
她解释,不同品种虾的蛋白结构的确存在细微差异,因此人体确实有可能只对某些虾类过敏。
“有些过敏者对所有甲壳类海鲜都过敏,有些则只对某些种类过敏。过敏反应的症状范围很广,轻微的症状如荨麻疹或鼻塞,严重的话恐危及生命。”
除了吃虾会引发过敏,红蚂蚁也认识一些朋友,光是剥虾壳、碰到虾的体液或蛋白质残留物,就会导致手部发痒、红肿、起疹子。这并不是皮肤太“娇嫩”,而是另一种形式的甲壳类过敏。
也有另一些朋友,吃虾本身会过敏,但吃锅里和虾一起烹煮的其他食材却不会引发过敏反应。
2、对太阳过敏?

猛烈的太阳。(联合早报)
军中常听到阿兵哥取笑同僚,某某某因为“对太阳过敏”,申请不参加野外训练。
对太阳过敏,是真有其事。
晒太阳后,皮肤开始出现风疹块,也就是肿胀泛红的皮疹,没过多久,这些部位开始刺痛、发痒,甚至灼热难耐。这不是轻微晒伤,而可能是日光性荨麻疹(solar urticaria),也被俗称为“对阳光过敏”。
“荨麻疹”指的是因特定食物、药物、感染或压力等因素引发的皮肤红疹、搔痒和肿胀。
陈爱霖早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解释,患者皮肤上出现的风疹块有时甚至会起水泡,并形成结痂。
“这些症状通常在晒太阳后的几分钟内就会出现,对太阳过敏通常在30多岁时开始发作,女性较为常见。”
全国皮肤中心高级顾问医生陈圣廷2017年受访时指出,日光性荨麻疹非常罕见,估计只占所有荨麻疹病例的约0.5%,平均每两个月才会遇到一名这样的患者。
陈爱霖医生也对此表示认同:
“就我个人经验来看,这种病确实不常见,我一年大概只见三到五个病例。”
陈圣廷医生解释说,日光性荨麻疹的确切成因目前仍不明确。
“有一种假设认为,某些人皮肤中存在一种前体分子(precursor molecule),在暴露于特定波长的光线时,会转化成光致过敏原(photoallergen),也就是所谓的‘阳光过敏原’。”
当免疫系统侦测到这些光致过敏原时,会将其误认为是危险的入侵物,并释放出抗体,特别是免疫球蛋白E(IgE),与这些过敏原结合后就会触发荨麻疹反应。
至于哪些光线会诱发日光性荨麻疹,陈爱霖医生说不同患者的敏感波段各不相同。
范围可以从肉眼不可见的紫外线B到可见光,即大约300纳米到500纳米的波长区间。
陈圣廷医生补充说,正因为如此,即使在室内,如果你长期坐在靠近无遮蔽窗户的地方办公,也有可能因为透入的光线而诱发此病。
陈爱霖医生还补充指出,某些药物也可能诱发或加重日光性荨麻疹,包括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chlorpromazine)、口服抗生素四环素(tetracycline),以及口服避孕药等。
3、对燕窝过敏?

(联合早报)
燕窝虽然被视为滋补圣品,但其中所含的蛋白质成分,和鸡蛋一样,也可能引发过敏反应。
国立大学医院邱德拔—国立大学儿童医疗中心小儿过敏免疫风湿科主任兼高级顾问医生谭慧文副教授指出,在1980和1990年代,燕窝曾是本地儿童常见的食物过敏原之一,虽然如今已经不那么常见,但她仍不时会遇到对燕窝过敏的病例。
据《海峡时报》报道,现年47岁的钟小姐是一家医院的首席运营官,她在10岁时首次尝试燕窝,兴奋地吃下一整碗,没想到五分钟后就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仿佛喉咙被掐住般无法呼吸。
当时她以为是哮喘发作,但随即双眼红肿、全身起红疹,情况紧急被送入医院。医生为她排出体内燕窝,并使用呼吸器协助呼吸,才逐渐缓解。
自那次严重过敏反应后,钟小姐便彻底远离燕窝。即使在8年前吃月饼时,发现内馅疑似含有燕窝,她也立即吐出,避免重蹈覆辙。
4、不用吃,只要空气中飘散鸡蛋味道也会过敏
一名10岁的新加坡男童,家族中没有严重过敏案例,但是他自4个月大起,就出现多次过敏复发。经医院诊断,最终确认是对鸡蛋、牛奶和花生过敏。
即使没有直接接触或食用鸡蛋,空气中只要飘散着鸡蛋味道也足以引发他严重的过敏反应,使他全身红肿瘙痒。
因此,他有很多年完全不能进入室内环境用餐,包括食阁或餐厅。
母亲受访时说,这些年来外出用餐,他们提出特殊要求时仍经常遭到拒绝,有时甚至被直接劝说“不要在这里用餐”。
不仅如此,每当家中有大型聚会时,也有一些亲戚无法理解他们如此小心翼翼的行为。她说,自己也很无奈,因为她不是刻意为难他人,食物过敏不是一种选择。
可幸的是,儿子的状况如今已稳定下来。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AsiaOne (@asiaonecom)
需集合整个社会的力量标出过敏成分
新加坡社会对食物过敏问题的意识、理解和包容的确不够。
红蚂蚁最近到瑞士旅游,才发现当地的餐厅菜单上注明过敏原是常见且法律规定的做法。不论是餐馆、咖啡馆、面包店,甚至市场摊贩,只要提供食品,都必须清楚标示可能引起过敏的成分,或在顾客询问时提供准确资讯。

菜单上不仅列明了可能引起过敏的成分,也欢迎食客随时向服务人员查询。此外,出于法律规定、消费者知情权,以及对食材品质与可持续性的重视,菜单上通常也会标注食材的来源地。(红蚂蚁摄)
食物过敏目前没有根治的方法,通常只能等症状随着年龄增长逐渐缓解。
对牛奶和鸡蛋过敏的儿童有较乐观的改善趋势,大约60%至80%会在五岁至六岁之间逐渐脱敏。但若是花生或贝类,情况就相反,约80%至90%的儿童到了成年仍会对这些食物过敏。
目前针对食物过敏的治疗方法包括脱敏治疗(desensitisation),也就是在医生的监督下,少量摄入过敏原,并逐步增加剂量,提高免疫系统的耐受性。在过敏反应较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则须在生活中完全避免接触过敏原。
过敏个案在新加坡越来越普遍?
尽管亚洲一向被认为是食物过敏较少的地区,但随着发达国家过敏案例持续上升,新加坡医院也观察到儿童食物过敏案例逐年增加。
谭慧文副教授解释说,食物过敏案例的增加可归咎于几方面的因素。
“其中一个原因是,本地人口的生活方式越来越西方化,包括饮食习惯,这些饮食与环境的变化可能增加食物过敏的风险。”
另一个原因则是民众对食物过敏的意识有所提升,更能识别相关症状,并主动带孩子前往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