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在新加坡的小伙伴,这几天有没有被热到?

今天周二(3月26日),新加坡的最高气温又到了35℃,后面几天也将持续高温。

图源:NEA
新加坡气象署网站的数据显示,蔡厝港在上周日下午2时41分记录了36.3摄氏度,刷新了今年的高温纪录。
早前,新加坡国家环境局发布天气预测的讯息,提醒三月下半月大部分日子的最高气温预计在34至35摄氏度左右。

小科普:在中国内地,比35度还高的气温不是没有,为什么感觉新加坡的35度就特别热?主要两个原因:一是新加坡湿度高,往往在60%-80%之间;湿度高,在天热时体感温度就高,所以感觉特别热。二是除了年底年初稍微凉快一点儿,新加坡常年是夏,所以在心理上感觉没盼头,就更觉得热。

新加坡街头实拍
晒爆了!
眼哥这两天随手街拍,体会到了什么叫快被晒”融化了“,来看看这些街头所见:
工作的全副武装,包裹得严严实实。

短暂休息的,都躲在树荫下。

行人要么打着遮阳伞。

要么报纸遮头。

还有骑行者,打着伞踩单车(不推荐,有安全隐患)。

天气炎热,小朋友们最开心的户外活动就是玩水。



跳入泳池解暑,也是打开炎热天气的大众方式。

繁花深处好练歌——虽然骄阳似火,然而,心静自然凉,东华和华夏合唱团的一些团员来到Passion Wave花廊练歌。




炎热的天气,人们纷纷选择去有空调的食阁就餐,冰镇饮品和糖水铺子挤满了贪凉的食客。

过马路的人,大多行色匆匆,急着躲开这似火的骄阳。

连续三年平均温度创新高
不是你一个人感觉到热!李显龙总理也在脸书发贴对气候变化表示关注。

新加坡国家环境局3月23日在脸书发文称,建议大家在开展户外活动前预先查看天气情况:www.nea.gov.sg/myENV。

根据新加坡气象署(NEA)配合世界气象日发布的2023年度气候报告,去年是有记录以来第四热的年份,年初凉爽天气后,从4月起,最后九个月的温度都高出平均温度。

图源:NEA
樟宜气候站统计,去年日均最高温度为31.9摄氏度,最低温度为25.7摄氏度。整年的平均温度为28.2摄氏度,比长期平均水平高0.4摄氏度。

去年5月的天气尤其炎热,共九天的最高温度超过35摄氏度。5月13日,宏茂桥的气温一度飙到37摄氏度,惊现40年来最高气温!去年有37天一度处于高热应激(heat stress)水平。
去年是1929年至今第四热的年份,跟1997年和2015年一样热。最热的三个年份,是2019年和2016年(28.4摄氏度),以及1998年(28.3摄氏度)。
2014年至2023年的平均温度达28.06摄氏度,比2013年至2022年高0.05摄氏度。过去10年是最热的10年,也是我国连续三年写下新的10年平均温度纪录。
由于引发干燥天气的全球厄尔尼诺现象,通常会在形成后的第二年进一步导致温度升高,今年恐怕会更热。
到了本世纪末,年均气温预计上升0.6至5摄氏度。过去40年里,年均气温每10年升高0.24摄氏度,但在高碳排放的情况下,到本世纪末,预计每10年会上升0.55摄氏度。

(来源:NEA)
过去40年里,新加坡平均每年有21.4天的每日最高气温超过35摄氏度。但是到了本世纪末,最乐观的情况下,每年平均有41天最高气温会达到35摄氏度或以上,最糟的情况甚至可能有351天这样的高温,也就是几乎全年都在酷热中度过。夜晚的温度也预计会超过26.3摄氏度。白天酷热,夜晚也热,预计将是新加坡在本世纪末的新常态。
温度上升意味着处于高热应激水平的天数也会增加,到本世纪末,或有54天至326天的暑热压力指数达33摄氏度及以上,如果防护措施不足,中暑的风险更高。
自1980年以来 去年降雨量第七高
天气热,骤雨也更频密,去年的总降雨量是自1980年以来第七高的降雨量。

根据全岛32个气象站记录的平均值,去年的总降雨量为2866.1毫米,比长期平均降雨量高13.1%。去年第一季的降雨量特别高,2月份的降雨量是长期平均(132毫米)的三倍。
从去年11月进入雨季以来,到今年初雨几乎每天都来打卡,上午天还好好的,下午云层又黑压压的,不一会儿又下起雨来~
新加坡接连下雨近一月,极端天气或成常态

(图源:新加坡眼APP)
名牌包、沙发都发霉,晾晒的衣服干不了,闲置好久的烘干机也开始用上了。
新加坡雨季有多“吓人”,名牌包、沙发长霉发毛,除湿机也要累瘫了
眼哥查了下新加坡过去的降雨量,发现自1980年以来,新加坡年降雨量以平均每十年75.2毫米的速度增加。

(来源:NEA)
去年2月底至3月初也发生异常的潮湿季风潮,2月28日的大雨为加冷带来225.5毫米的降雨量,这是2月份有记录以来最高的单日降雨量。
除了酷热和降雨,去年10月7日至8日,本区域盛行风使跨境烟雾飘至本地,导致空气素质恶化,东部的24小时空气污染指数一度达到123的不健康水平。

图片拍摄于2023年10月7日,图源:NEA
全球温度飙升主要是厄尔尼诺现象和全球海洋表面温度上升所造成;海洋表面高温的主要长期因素则是温室气体浓度持续增加所致。
ABC、HQ丨编辑
CF、KS丨编审
新加坡气象署丨来源
新加坡气象署、新加坡眼丨图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