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在新加坡的小夥伴,這幾天有沒有被熱到?

今天周二(3月26日),新加坡的最高氣溫又到了35℃,後面幾天也將持續高溫。

圖源:NEA
新加坡氣象署網站的數據顯示,蔡厝港在上周日下午2時41分記錄了36.3攝氏度,刷新了今年的高溫紀錄。
早前,新加坡國家環境局發布天氣預測的訊息,提醒三月下半月大部分日子的最高氣溫預計在34至35攝氏度左右。

小科普:在中國內地,比35度還高的氣溫不是沒有,為什麼感覺新加坡的35度就特別熱?主要兩個原因:一是新加坡濕度高,往往在60%-80%之間;濕度高,在天熱時體感溫度就高,所以感覺特別熱。二是除了年底年初稍微涼快一點兒,新加坡常年是夏,所以在心理上感覺沒盼頭,就更覺得熱。

新加坡街頭實拍
曬爆了!
眼哥這兩天隨手街拍,體會到了什麼叫快被曬」融化了「,來看看這些街頭所見:
工作的全副武裝,包裹得嚴嚴實實。

短暫休息的,都躲在樹蔭下。

行人要麼打著遮陽傘。

要麼報紙遮頭。

還有騎行者,打著傘踩單車(不推薦,有安全隱患)。

天氣炎熱,小朋友們最開心的戶外活動就是玩水。



跳入泳池解暑,也是打開炎熱天氣的大眾方式。

繁花深處好練歌——雖然驕陽似火,然而,心靜自然涼,東華和華夏合唱團的一些團員來到Passion Wave花廊練歌。




炎熱的天氣,人們紛紛選擇去有空調的食閣就餐,冰鎮飲品和糖水鋪子擠滿了貪涼的食客。

過馬路的人,大多行色匆匆,急著躲開這似火的驕陽。

連續三年平均溫度創新高
不是你一個人感覺到熱!李顯龍總理也在臉書發貼對氣候變化表示關注。

新加坡國家環境局3月23日在臉書發文稱,建議大家在開展戶外活動前預先查看天氣情況:www.nea.gov.sg/myENV。

根據新加坡氣象署(NEA)配合世界氣象日發布的2023年度氣候報告,去年是有記錄以來第四熱的年份,年初涼爽天氣後,從4月起,最後九個月的溫度都高出平均溫度。

圖源:NEA
樟宜氣候站統計,去年日均最高溫度為31.9攝氏度,最低溫度為25.7攝氏度。整年的平均溫度為28.2攝氏度,比長期平均水平高0.4攝氏度。

去年5月的天氣尤其炎熱,共九天的最高溫度超過35攝氏度。5月13日,宏茂橋的氣溫一度飆到37攝氏度,驚現40年來最高氣溫!去年有37天一度處於高熱應激(heat stress)水平。
去年是1929年至今第四熱的年份,跟1997年和2015年一樣熱。最熱的三個年份,是2019年和2016年(28.4攝氏度),以及1998年(28.3攝氏度)。
2014年至2023年的平均溫度達28.06攝氏度,比2013年至2022年高0.05攝氏度。過去10年是最熱的10年,也是我國連續三年寫下新的10年平均溫度紀錄。
由於引發乾燥天氣的全球厄爾尼諾現象,通常會在形成後的第二年進一步導致溫度升高,今年恐怕會更熱。
到了本世紀末,年均氣溫預計上升0.6至5攝氏度。過去40年里,年均氣溫每10年升高0.24攝氏度,但在高碳排放的情況下,到本世紀末,預計每10年會上升0.55攝氏度。

(來源:NEA)
過去40年里,新加坡平均每年有21.4天的每日最高氣溫超過35攝氏度。但是到了本世紀末,最樂觀的情況下,每年平均有41天最高氣溫會達到35攝氏度或以上,最糟的情況甚至可能有351天這樣的高溫,也就是幾乎全年都在酷熱中度過。夜晚的溫度也預計會超過26.3攝氏度。白天酷熱,夜晚也熱,預計將是新加坡在本世紀末的新常態。
溫度上升意味著處於高熱應激水平的天數也會增加,到本世紀末,或有54天至326天的暑熱壓力指數達33攝氏度及以上,如果防護措施不足,中暑的風險更高。
自1980年以來 去年降雨量第七高
天氣熱,驟雨也更頻密,去年的總降雨量是自1980年以來第七高的降雨量。

根據全島32個氣象站記錄的平均值,去年的總降雨量為2866.1毫米,比長期平均降雨量高13.1%。去年第一季的降雨量特別高,2月份的降雨量是長期平均(132毫米)的三倍。
從去年11月進入雨季以來,到今年初雨幾乎每天都來打卡,上午天還好好的,下午雲層又黑壓壓的,不一會兒又下起雨來~
新加坡接連下雨近一月,極端天氣或成常態

(圖源:新加坡眼APP)
名牌包、沙發都發霉,晾曬的衣服幹不了,閒置好久的烘乾機也開始用上了。
新加坡雨季有多「嚇人」,名牌包、沙髮長霉發毛,除濕機也要累癱了
眼哥查了下新加坡過去的降雨量,發現自1980年以來,新加坡年降雨量以平均每十年75.2毫米的速度增加。

(來源:NEA)
去年2月底至3月初也發生異常的潮濕季風潮,2月28日的大雨為加冷帶來225.5毫米的降雨量,這是2月份有記錄以來最高的單日降雨量。
除了酷熱和降雨,去年10月7日至8日,本區域盛行風使跨境煙霧飄至本地,導致空氣素質惡化,東部的24小時空氣污染指數一度達到123的不健康水平。

圖片拍攝於2023年10月7日,圖源:NEA
全球溫度飆升主要是厄爾尼諾現象和全球海洋表面溫度上升所造成;海洋表面高溫的主要長期因素則是溫室氣體濃度持續增加所致。
ABC、HQ丨編輯
CF、KS丨編審
新加坡氣象署丨來源
新加坡氣象署、新加坡眼丨圖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