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到2015年期间,除了2012年跟2015年,税这个字眼在财政预算案中年年至少被提及50次以上。 其余最关注的有员工、收入、公司、增长。
3)时任财政部长王瑞杰,2016年-2021年

2016年,新加坡财政预算案的关键词又有了“新选手”,创新、生产力、商业:
创新(50次)>增长(33次)>经济(32次)、员工(32次)>税(27次)>生产力(20次)、商业(20次)
之后从2017年到2021年,这几年的关键词最突出的要属:
2020年2月的“企业”,出现81次;
2020年5月的“商业”出现70次。“数码”出现52次;
2021年,“新冠疫情”出现63次,“商业”出现55次,“员工”出现49次。
4)现任财政部长黄循财,2022年-至今

图源:海峡时报
2022年,新加坡财政预算案重点开始从疫情转向税,其中“医疗保健”提及次数达到2005年以来的最高频次:
税(65次)>员工(49次)>医疗保健(37次)>商业(33次)>绿色(29次)>消费税(27次)>经济(24次)>社区(21次)>收入(21次)>工作(20次)、新冠疫情(20次)
2023年,员工(40次)>税(35次)>经济(22次)
从以上预算案热词的频次变化足以看出,几乎2015年之前,新加坡的财政重心集中在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经济增长。
如果说把新加坡当做一个大家族来看,这时的新加坡是铆足了劲一心就管“发家致富”。

图源:tripadvisor
有家底了,开始有更多能力兼顾更多方面。
过去5年以来,新加坡财政预算案的社会民生热词越来越多。包括消费税、收入、工作、绿色、社区、医疗保健等等。

图源:Campaign Asia
这种转变的背后,新加坡对外关注时代环境带来的新挑战,比如科技发展、国际关系以及突发的全球性卫生事件。
在“变局”之下,新加坡对内关注百姓生活是否跟得上经济发展,围绕这个核心适时调整自己的策略布局。
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里,几乎每个月,新加坡政府都给了民众补贴。

图源:PMO
一个新加坡家庭,一年最少可以拿到好几千新币的补贴。
有消费券、有现金、有回扣.......不同年龄段的新加坡人都有实实在在的获益。
今年的财政预算案主题是齐心协力,共创未来。
一如数十年来,新加坡就如海上航行的大船,即便不知道未来前头还有什么风浪,但只要掌舵者靠谱有能力,船上的人一条心,船总是越走越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