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另外一项世界最有效医疗系统排名中,新加坡位列世界第一。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政府在医疗方面的开销不算太大,因为新加坡不像英国或者澳大利亚,没有免费医疗。无论大病小病,国民都需要自己掏钱(当然,如果是新加坡公民的话可以享受一定的政府津贴)。从上表中你可以看到,政府在每个国民身上的医疗开支为2400美元左右,比欧美一些国家要低得多。

新加坡的医院基本来说有两大类:政府医院和私立医院。在政府医院中,新加坡公民和绿卡PR可以享受到一定的津贴,因此医疗费用相对比较低。私立医院全靠自己掏腰包或者商业保险,价格要贵很多。新加坡所有的政府大医院(比如National University Hospital, General Hospital等)都有JCI资质。JCI是一个国际医疗认证机构,医院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检测才能够获得JCI认证。

在上图中你可以看到,新加坡政府对于医疗的开支占GDP的比重比其他发达国家都要低很多。相比之下,美国是一个相反的例子,花了很多钱,但还有很多人不满意。新加坡政府是螺蛳壳里做道场,非常精打细算,在开支方面很谨慎。当然,这也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觉得一个发达国家却没有免费医疗,其福利不及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

每件事情都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有好有坏。新加坡的医疗模式也引起了其他国家一些专业学者的注意。比如上面这位美国的医学教授,就写过一本书叫做Affordable Excellence,详细介绍了新加坡的医疗体系,并呼吁美国政府从中学习一些新加坡的经验。

2015年,新加坡政府修改了政府提供的医保(Medishield Life)的有关条例。新的Medishield Life将所有新加坡公民都列入保险涵盖的范围,不管其有没有任何保险公司不包括的特殊病痛(Precondition)。在上面一个例子中,你可以看到,一位48岁的病人如果在ICU中住4天,病房中住10天的话,自己需要支付大约2,500新币。虽然不是免费,但也算是合理的医疗费用支出。毕竟即使免费的医疗系统也不是真免费,总要有人买单。从这方面来说,新加坡已经渐渐向全民免费医疗这个方向进化了。当然也有不少人对此表示很大的担心,因为福利国家也有寅吃卯粮,把一本烂账留给下一代的问题。
4)住房
我在这里主要介绍一下新加坡的组屋政策。
1960年,新加坡政府通过了Housing & Development Act of 1960,主要旨在推行“居者有其屋”政策,鼓励每一个新加坡家庭购买并拥有自己的组屋(HDB)。同年新加坡政府成立了建屋发展局(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简称HDB),其主要功能就是建造并售卖组屋给新加坡居民和永久居民。

一开始的组屋(上图中的组屋建于1960年代)是这样的,有点像国内的筒子楼。很多组屋一条长走廊上有好多家,互相挨着,因此隐私保护的不是很好。由于组屋的目的是让每个新加坡家庭都拥有自己的不动产,因此政府规定新加坡公民或者PR只能在结婚后以家庭的名义购买组屋(或者是年龄超过35岁的单身),并且每户家庭只能购买一套。由于组屋属于政府的廉价房,政府不希望国民去炒组屋,因此规定需要住满一定年限(目前是五年)才能够卖出。政府的宣传思路是组屋是一辈子的投资,因此鼓励大家长期持有。值得一提的是组屋的地契并非永久,而是99年,这个和国内的70年地契类似。新加坡建国50年,因此还没有遇到组屋地契到期的案例。

Source: Singapore HDB Statistics
长期来看,如果购房者长期持有组屋,其保值的功能基本可以实现。在图上你也可以看到,蓝色的组屋价格波动变化比较小,因为组屋是政府控制,随时可以对市场调控,并运用多种手段对供需进行调剂。相比之下,红线代表的私宅价格波动要大得多,主要因为政府有意让市场决定其价格。你可以看到在1997年和2008年私宅价格都有比较大幅度的下跌。

新加坡组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他们占用的地都是新加坡最好的地。这一点确实让我挺佩服的。因为一般来说,一个城市最好的地(市中心,靠近地铁站等地块)都会被政府卖给豪宅房地产开发商,因为这样政府赚的钱最多。但是新加坡很多好的地段,市中心,地铁站边上,都有组屋区。比如上图显示的Pinnacle Duxton组屋区,位于新加坡的中央商业区,建造的十分现代化。楼和楼之间有空中走廊,顶楼有空中花园,可以俯瞰整个新加坡。当然也有人说这个组屋比较特殊,因为它位于李光耀生前所在的集选区(李光耀先生是该选区的国会议员)。除开这个特殊的例子不讲,在其他各个市中心地段,也都有不少其他的组屋区。
组屋区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周边的配套设施比较齐全。政府在规划一个组屋区时,会同时规划地铁,巴士,菜场,超市,学校等等。而如果是私宅,则不一定能够享受到这些优惠。因为组屋是政府的标志性项目,代表着新加坡政府的声誉,你可以看到政府非常用心。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地方是,新加坡的组屋区由于很多都在市中心,因此其停车场是公用的,收费为每小时1元新币。这样的做法是很不错的,一来是对有限土地资源的更好的利用,其次也为组屋的管理者,市政理事会提供了一些收入。
所以在新加坡你有时候会看到令人不可思议的情况,即一个富裕的家庭宁愿住在老的组屋里,而不愿意搬去后来购买的新的私宅(Condo,有游泳池健身房等的高档小区)。这主要是因为政府把组屋建的太好了,出行和购物都很方便,还有一些老的邻居,所以宁愿住在老房子里。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Condo的租金可以多赚一些。

Source: Channel News Asia
接下来讲讲新加坡组屋的价格。上图显示的是2015年第一季度新加坡的组屋价格。我们以4-ROOM(相当于国内的三室一厅,建筑面积约120平米左右)作为例子来说明。市中心地区(Central)的价格中位数为85万新币(约合人民币420万)。相当于二环以内(Toa Payoh)的组屋价格大约为55万新币(约合人民币270万)。大家可以和自己所在的城市房价比较一下。
5)收入
在新加坡打工的话,收入状况如何?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说说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的起薪。从上图中你可以看到,如果拥有大学本科学历,那么起薪一般在每个月2700-2800新币左右(约合人民币13000左右)。如果是大专学历,那么起薪在1800-2000新币左右。有一些特殊专业(法律和医科)的起薪会特别高,因为这两个专业在新加坡非常吃香,供不应求。

积累了工作经验以后的薪水涨幅就比较难说了,要看个人的发展,所在的行业和公司等等。上图给大家一点平均和大致概念,仅作参考。

上图中你可以看到,新加坡的家庭月入无论平均数还是中位数在发达国家中都属于比较高的。当然新加坡是城市国家,更精确的对比应该是找一些城市,比如上海,纽约等进行比较。
当然,讲收入不能只讲一方面,也要谈谈支出。新加坡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消费也不低。

上图是新加坡政府于2012/13年做过的一次调查总结。你可以看到,每个家庭月平均支出大约在4,700新币左右(约合人民币23,000元),主要用于房租/水电,食物和交通等。
6)法律
如果想要移民去一个国家,那么当地的法律环境应该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毕竟作为一个移民,在当地没有任何关系基础,认识的人非常少,到最后可以依靠的无非就是当地明文规定的法律法规。这个国家的法律制定是否合理,法规是否透明,执行是否严格,在法律面前是否人人平等,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首先从总体上来说,新加坡执行的是Common Law(英美法),和图中其他一些棕色的国家类似,比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世界上也有很多国家(如上图中蓝色的那些,包括中国)执行的是Civil Law,即大陆法。

Common Law和Civil Law最大的区别在于,Common Law遵循的是以前判过的案例,而Civil Law遵循的是立法。过去法庭判过的案例(无论对错)在Common Law下面,对于现在的审判的影响要大于Civil Law。陪审团在Common Law的框架下对最后判决意见的影响力更大。

新加坡的最高执法机构是Supreme Court(最高法院),下面有高院和申诉庭。在处理日常生活那些纠纷和诉讼时,主要的机构有家庭法院,青年法院,小额赔偿法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