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另外一項世界最有效醫療系統排名中,新加坡位列世界第一。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政府在醫療方面的開銷不算太大,因為新加坡不像英國或者澳大利亞,沒有免費醫療。無論大病小病,國民都需要自己掏錢(當然,如果是新加坡公民的話可以享受一定的政府津貼)。從上表中你可以看到,政府在每個國民身上的醫療開支為2400美元左右,比歐美一些國家要低得多。

新加坡的醫院基本來說有兩大類:政府醫院和私立醫院。在政府醫院中,新加坡公民和綠卡PR可以享受到一定的津貼,因此醫療費用相對比較低。私立醫院全靠自己掏腰包或者商業保險,價格要貴很多。新加坡所有的政府大醫院(比如National University Hospital, General Hospital等)都有JCI資質。JCI是一個國際醫療認證機構,醫院需要通過一系列的檢測才能夠獲得JCI認證。

在上圖中你可以看到,新加坡政府對於醫療的開支占GDP的比重比其他已開發國家都要低很多。相比之下,美國是一個相反的例子,花了很多錢,但還有很多人不滿意。新加坡政府是螺螄殼裡做道場,非常精打細算,在開支方面很謹慎。當然,這也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滿,覺得一個已開發國家卻沒有免費醫療,其福利不及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已開發國家。

每件事情都像一枚硬幣的兩面,有好有壞。新加坡的醫療模式也引起了其他國家一些專業學者的注意。比如上面這位美國的醫學教授,就寫過一本書叫做Affordable Excellence,詳細介紹了新加坡的醫療體系,並呼籲美國政府從中學習一些新加坡的經驗。

2015年,新加坡政府修改了政府提供的醫保(Medishield Life)的有關條例。新的Medishield Life將所有新加坡公民都列入保險涵蓋的範圍,不管其有沒有任何保險公司不包括的特殊病痛(Precondition)。在上面一個例子中,你可以看到,一位48歲的病人如果在ICU中住4天,病房中住10天的話,自己需要支付大約2,500新幣。雖然不是免費,但也算是合理的醫療費用支出。畢竟即使免費的醫療系統也不是真免費,總要有人買單。從這方面來說,新加坡已經漸漸向全民免費醫療這個方向進化了。當然也有不少人對此表示很大的擔心,因為福利國家也有寅吃卯糧,把一本爛帳留給下一代的問題。
4)住房
我在這裡主要介紹一下新加坡的組屋政策。
1960年,新加坡政府通過了Housing & Development Act of 1960,主要旨在推行「居者有其屋」政策,鼓勵每一個新加坡家庭購買並擁有自己的組屋(HDB)。同年新加坡政府成立了建屋發展局(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簡稱HDB),其主要功能就是建造並售賣組屋給新加坡居民和永久居民。

一開始的組屋(上圖中的組屋建於1960年代)是這樣的,有點像國內的筒子樓。很多組屋一條長走廊上有好多家,互相挨著,因此隱私保護的不是很好。由於組屋的目的是讓每個新加坡家庭都擁有自己的不動產,因此政府規定新加坡公民或者PR只能在結婚後以家庭的名義購買組屋(或者是年齡超過35歲的單身),並且每戶家庭只能購買一套。由於組屋屬於政府的廉價房,政府不希望國民去炒組屋,因此規定需要住滿一定年限(目前是五年)才能夠賣出。政府的宣傳思路是組屋是一輩子的投資,因此鼓勵大家長期持有。值得一提的是組屋的地契並非永久,而是99年,這個和國內的70年地契類似。新加坡建國50年,因此還沒有遇到組屋地契到期的案例。

Source: Singapore HDB Statistics
長期來看,如果購房者長期持有組屋,其保值的功能基本可以實現。在圖上你也可以看到,藍色的組屋價格波動變化比較小,因為組屋是政府控制,隨時可以對市場調控,並運用多種手段對供需進行調劑。相比之下,紅線代表的私宅價格波動要大得多,主要因為政府有意讓市場決定其價格。你可以看到在1997年和2008年私宅價格都有比較大幅度的下跌。

新加坡組屋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是他們占用的地都是新加坡最好的地。這一點確實讓我挺佩服的。因為一般來說,一個城市最好的地(市中心,靠近地鐵站等地塊)都會被政府賣給豪宅房地產開發商,因為這樣政府賺的錢最多。但是新加坡很多好的地段,市中心,地鐵站邊上,都有組屋區。比如上圖顯示的Pinnacle Duxton組屋區,位於新加坡的中央商業區,建造的十分現代化。樓和樓之間有空中走廊,頂樓有空中花園,可以俯瞰整個新加坡。當然也有人說這個組屋比較特殊,因為它位於李光耀生前所在的集選區(李光耀先生是該選區的國會議員)。除開這個特殊的例子不講,在其他各個市中心地段,也都有不少其他的組屋區。
組屋區的另一個特點是其周邊的配套設施比較齊全。政府在規劃一個組屋區時,會同時規劃地鐵,巴士,菜場,超市,學校等等。而如果是私宅,則不一定能夠享受到這些優惠。因為組屋是政府的標誌性項目,代表著新加坡政府的聲譽,你可以看到政府非常用心。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地方是,新加坡的組屋區由於很多都在市中心,因此其停車場是公用的,收費為每小時1元新幣。這樣的做法是很不錯的,一來是對有限土地資源的更好的利用,其次也為組屋的管理者,市政理事會提供了一些收入。
所以在新加坡你有時候會看到令人不可思議的情況,即一個富裕的家庭寧願住在老的組屋裡,而不願意搬去後來購買的新的私宅(Condo,有游泳池健身房等的高檔小區)。這主要是因為政府把組屋建的太好了,出行和購物都很方便,還有一些老的鄰居,所以寧願住在老房子裡。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是Condo的租金可以多賺一些。

Source: Channel News Asia
接下來講講新加坡組屋的價格。上圖顯示的是2015年第一季度新加坡的組屋價格。我們以4-ROOM(相當於國內的三室一廳,建築面積約120平米左右)作為例子來說明。市中心地區(Central)的價格中位數為85萬新幣(約合人民幣420萬)。相當於二環以內(Toa Payoh)的組屋價格大約為55萬新幣(約合人民幣270萬)。大家可以和自己所在的城市房價比較一下。
5)收入
在新加坡打工的話,收入狀況如何?下面我們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說說剛從學校畢業的學生的起薪。從上圖中你可以看到,如果擁有大學本科學歷,那麼起薪一般在每個月2700-2800新幣左右(約合人民幣13000左右)。如果是大專學歷,那麼起薪在1800-2000新幣左右。有一些特殊專業(法律和醫科)的起薪會特別高,因為這兩個專業在新加坡非常吃香,供不應求。

積累了工作經驗以後的薪水漲幅就比較難說了,要看個人的發展,所在的行業和公司等等。上圖給大家一點平均和大致概念,僅作參考。

上圖中你可以看到,新加坡的家庭月入無論平均數還是中位數在已開發國家中都屬於比較高的。當然新加坡是城市國家,更精確的對比應該是找一些城市,比如上海,紐約等進行比較。
當然,講收入不能只講一方面,也要談談支出。新加坡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消費也不低。

上圖是新加坡政府於2012/13年做過的一次調查總結。你可以看到,每個家庭月平均支出大約在4,700新幣左右(約合人民幣23,000元),主要用於房租/水電,食物和交通等。
6)法律
如果想要移民去一個國家,那麼當地的法律環境應該是我們需要考慮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畢竟作為一個移民,在當地沒有任何關係基礎,認識的人非常少,到最後可以依靠的無非就是當地明文規定的法律法規。這個國家的法律制定是否合理,法規是否透明,執行是否嚴格,在法律面前是否人人平等,都是我們應該關注的問題。

首先從總體上來說,新加坡執行的是Common Law(英美法),和圖中其他一些棕色的國家類似,比如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世界上也有很多國家(如上圖中藍色的那些,包括中國)執行的是Civil Law,即大陸法。

Common Law和Civil Law最大的區別在於,Common Law遵循的是以前判過的案例,而Civil Law遵循的是立法。過去法庭判過的案例(無論對錯)在Common Law下面,對於現在的審判的影響要大於Civil Law。陪審團在Common Law的框架下對最後判決意見的影響力更大。

新加坡的最高執法機構是Supreme Court(最高法院),下面有高院和申訴庭。在處理日常生活那些糾紛和訴訟時,主要的機構有家庭法院,青年法院,小額賠償法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