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迪阿末(中)的两名儿子伊凡(左)和伊善(右)服完兵役后再安心追逐足球梦。(范迪阿末提供)
台湾和韩国对运动员的兵役问题有特殊规定
全球目前有国民服役项目的国家和地区为数不多,台湾和韩国是其中两个。台湾和韩国对运动选手在职业生涯刚起步的关键时刻,如何处理兵役问题各有不同的做法,我国或许可以加以借鉴。
台湾对运动选手的兵役问题较为宽松,重点运动类型的选手只需要代表台湾参加奥运会、亚运会、奥运会入选赛、世界乃至亚洲的正式锦标赛,即可获得等同免除兵役的资格。
上面说的重点项目,包括田径、游泳、举重、篮球、足球、棒球、羽球等等,反正蚁粉能在重大运动赛事看到的运动项目都包含在其中。男性运动选手只要代表台湾出征正式比赛,不论最终名次如何,都可以用12天的补充兵役来取代服役。
12天的补充兵役和动辄1年的兵役期相比,无疑能确保运动选手不至于需要中断训练,让运动选手得以持续保持状态,无需担心会在长期服役中疏于练习和竞赛。此外,即使部分运动选手未达到代表台湾出征的程度,也能够选择以替代役的方式进入各运动项目的训练队,在服役期间实际上仍针对自己的专长项目进行训练。
韩国的做法则较为严格,运动选手必须于28岁前,在奥运会取得前三名或在亚运会夺得金牌才能被视为对国家有特殊贡献而获得免除兵役。
以目前效力英超劲旅托特纳姆热刺的韩国名将孙兴慜为例,面临必须中断英超职业生涯,回国服兵役的他在去年亚运会背水一战,最终协助韩国赢得亚运会足球金牌,成功免除兵役,不至于在状态如日中天之时被迫离开英超赛场。

孙兴慜获选为热刺18-19赛季的最佳球员。(互联网)
相较之下,新加坡的运动员面对国民服役的解套方式只有缓役。奥运金牌泳将约瑟林(Joseph Schooling)、游泳选手柯正文和帆船选手苏建达是以先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之后再服役的理由获得缓役。

2016年里约奥运金牌得主约瑟林获得国防部批准缓役。(海峡时报)
追求运动世界中超越自我的荣耀感,和履行国民服役的义务,究竟何者重要?对新加坡年轻男性运动员而言,这个难题恐怕还要萦绕好长一段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