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迪阿末(中)的兩名兒子伊凡(左)和伊善(右)服完兵役後再安心追逐足球夢。(范迪阿末提供)
台灣和韓國對運動員的兵役問題有特殊規定
全球目前有國民服役項目的國家和地區為數不多,台灣和韓國是其中兩個。台灣和韓國對運動選手在職業生涯剛起步的關鍵時刻,如何處理兵役問題各有不同的做法,我國或許可以加以借鑑。
台灣對運動選手的兵役問題較為寬鬆,重點運動類型的選手只需要代表台灣參加奧運會、亞運會、奧運會入選賽、世界乃至亞洲的正式錦標賽,即可獲得等同免除兵役的資格。
上面說的重點項目,包括田徑、游泳、舉重、籃球、足球、棒球、羽球等等,反正蟻粉能在重大運動賽事看到的運動項目都包含在其中。男性運動選手只要代表台灣出征正式比賽,不論最終名次如何,都可以用12天的補充兵役來取代服役。
12天的補充兵役和動輒1年的兵役期相比,無疑能確保運動選手不至於需要中斷訓練,讓運動選手得以持續保持狀態,無需擔心會在長期服役中疏於練習和競賽。此外,即使部分運動選手未達到代表台灣出征的程度,也能夠選擇以替代役的方式進入各運動項目的訓練隊,在服役期間實際上仍針對自己的專長項目進行訓練。
韓國的做法則較為嚴格,運動選手必須於28歲前,在奧運會取得前三名或在亞運會奪得金牌才能被視為對國家有特殊貢獻而獲得免除兵役。
以目前效力英超勁旅托特納姆熱刺的韓國名將孫興慜為例,面臨必須中斷英超職業生涯,回國服兵役的他在去年亞運會背水一戰,最終協助韓國贏得亞運會足球金牌,成功免除兵役,不至於在狀態如日中天之時被迫離開英超賽場。

孫興慜獲選為熱刺18-19賽季的最佳球員。(網際網路)
相較之下,新加坡的運動員面對國民服役的解套方式只有緩役。奧運金牌泳將約瑟林(Joseph Schooling)、游泳選手柯正文和帆船選手蘇建達是以先備戰2020年東京奧運,之後再服役的理由獲得緩役。

2016年里約奧運金牌得主約瑟林獲得國防部批准緩役。(海峽時報)
追求運動世界中超越自我的榮耀感,和履行國民服役的義務,究竟何者重要?對新加坡年輕男性運動員而言,這個難題恐怕還要縈繞好長一段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