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最近很出圈,致力于发展数字化经济的新加坡自然也不能落后。
人工智能带来的利弊,不能单靠企业,政府、业界和公民社会都须共同努力,通过制定国际原则、规范和准则,引导人工智能的发展。
商业竞争压力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并能够开发尖端的高质量产品,这涵盖人工智能、机器人、数码通信和生物科技等领域。
新加坡正积极开拓人工智能的发展,希望能提高国人在这方面的意识,并纳入接下来的重点发展项目之一,在个人、教育和工商领域全面推广,以取得区域领导地位,进一步朝智慧国的发展目标迈进。
人工智能在新加坡已经有了不小范围的应用。
ERA产业将人工智能融入到内部应用软件中,并将在3月底前过渡到使用ChatGPT平台,以进一步提高自动化能力。
为追求房地产科技的进步,ERA日前表示,决定将新加坡作为主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并承诺将在今年投资520万元用以提高科技能力。

这项投资包括在科技人才方面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如移动应用程序开发人员、用户界面(UI)和用户体验(UX)设计师、后台工程师等,目标是将科技团队的人数增加一倍,以支持正在进行的科技升级。
裕廊集团和起步公司飞比之智能科技(Vebits AI)合作,自去年11月起在维壹科技城(One North)使用上述方案,提高道路视察的效率。
飞比之智能科技公司,视察员只要在车内装上智能手机,开启应用,手机就会沿途拍下路况。所有照片都会上传到云端系统,并在分析后,立即生成报告,清楚注明问题种类和地理资讯等。
设施视察员只要开启手机应用,手机就会拍摄马路状况,照片经过人工智能(AI)分析后会标出哪些车道凹坑、歪斜的路牌或是退色的路面标示需要处理。从出勤到完成报告,所需时间从原来的两天缩短至一小时。
像ChatGPT这类人工智能工具越来越普遍,本地大专学府陆续更新指导原则,提醒学生妥当利用科技学习。

新加坡国立大学在发函给学生说,随着人工智能工具在全球更普及化,校方有必要教育学生如何妥当利用这类工具,在咨询大学各方后制定一套指导原则。
根据国大图书馆网站刊登的指导原则,直接使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来充当自己的作品、把内容重组后当作自己的作品,利用人工智能抄袭其他人的作品都是不诚实的行为,违反学术诚信,校方将对此采取行动。学生可面对成绩降级、不及格或被开除的后果。
学生可使用人工智能的范围将依课程和作业目标而异,学生应向教师查询使用的范围。一些可行的用途包括找寻资料或进行校对工作。
若经教师的批准,须借助人工智能完成作业,学生应注明过程。例如:使用哪些工具、在哪个阶段使用人工智能、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为作业增值。

本地教育中心和大学寻求通过人工智能提升学生学习体验的同时,也在探讨如何避免滥用的情况出现。
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可用机器人改善语法,因为生成的句子还行,没有太大的语法问题。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将能以此作为快速联想的工具。
新加坡管理大学受询时表示,正在制定管理人工智能使用的框架。南洋理工大学则表示,正在探讨让学生具备使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并会不断审核各种作弊探测器。
ChatGPT等人工智能显著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更多风险,当局将推出两套新个人资料指导准则,维护公众隐私。
首先,人工智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对科技资源的处理更全面,超越搜索引擎的基本功能。其次,对于学生学习进度的评估,能够更客观与精确,提高数码化评估的效率。最后,人与人之间的学习与沟通交流模式,同样取得很大的突破。
人工智能目前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须改进,充其量只能扮演辅助角色,尚不可取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人工智能在情感交流上的欠缺,会影响人际交流和情商方面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在沟通时须察言观色,是人类不能失去的本能。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碰到困难或压力太大时,可能会产生压抑和空虚的感觉,而人工智能是无法察觉到,也无法给予安抚和辅导的。
学术
从学术层面而言,特别是文科学生,资料的收集并不难,但要从繁琐的资料中整理出一篇好文章,或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的智能情感标签,但目前的学习效果,还是无法超越人类所表达和讲解的那么理想。
对于一些上下文之间的隐藏信息,更是须要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才能取得更深入的了解。这是人工智能目前所不及的。

但是,科技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在未来的发展是个未知数。世界各国都急切须要培育这个领域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上也要不断深化和改进。人工智能虽潜力无限,但人最终不能被机器驾驭,反而应该善加利用,把事情做得更好更有效率。这才是人类最高的智慧。
个人资料保护委员会(Personal Data Protection Commission)今年将推出两套指导准则。
指导原则
第一套指导准则针对人工智能系统,鼓励业者在运用个人资料时保持透明和沟通,通知用户何时和如何使用他们的个人资料。指导准则也涵盖运用个人资料以训练、测试和监测人工智能系统的最佳实践。
第二套指导准则针对儿童的个人数据,明确列出社交媒体服务和产品业者应如何制定实际措施。这包括在使用13岁以下儿童的个人资料前征询父母同意,并确保这些资料不会被公开。
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如何,我们还需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