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鱼尾狮——狮城新加坡的国家标志和象征
多年前的一个初夏时节,我有幸随同中国出版代表团参加在新加坡举办的国际图书博览会,并去了与之毗邻的马来西亚参观考察。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这是两个在东南亚很有特色和颇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这两个毗邻国家,尽管在地理位置上互相接壤,但在国家的治理风格上却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今天,我们在这里主要谈谈新加坡。
新加坡(全称新加坡共和国:Republic of Singapore),旧称新嘉坡、星洲或星岛,别称为狮城。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政治体制实行议会制共和制。公元8世纪属室利佛逝,14世纪始属于拜里米苏拉建立的马六甲王朝,18-19世纪属柔佛王国,19世纪初沦为英国殖民地,上世纪中叶(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被日本占领,1963年加入马来西亚,1965年8月9日,因诸多的内部矛盾冲突,马来西亚国会将新加坡驱逐出联邦,隔日,新加坡独立建国,至此,新加坡共和国正式成立。

新加坡——非凡的南洋岛国
新加坡是一个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上世纪晚些时候,曾一度与台湾、香港、韩国一起被世人誉为“亚洲四小龙”,同时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成为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其经济模式被称作为“国家资本主义”。根据2018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报告,新加坡是继伦敦、纽约、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被GaWC(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Study Group and Network,世界城市排名知名机构)评为世界一线城市。新加坡是东南亚国协(ASEAN)成员国之一,也是世界贸易组织(WTO)、英联邦(The Commonwealth)以及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员经济体之一。整个城市在绿化和环境卫生方面效果显著,故有花园城市之美称。笔者第一次到新加坡是在1987年的初秋。因此,这次算是故地重游了。
记得第一次到新加坡时,由于那时中国还处于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国内的一切百废待兴,国人的观念形态也正面临着挑战。也正是站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历史发展角度来看新加坡的发展和中新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异同,当时的新加坡给我的印象是:国土面积很小、城市景观很新、多种语言交汇、充满热带风光、社会秩序井然、经济繁荣昌盛、人民勤劳善良、官员勤政廉洁、政府执法如山、国民遵纪守法、各族同胞和睦、刑事犯罪率低、国家祥和安宁、世人刮目相看。新加坡,这个于1965年从马来西亚退出后重新崛起的东南亚城市岛国,以其独特的品位和风姿,引来了全球人的关注和重视。人们不禁要问:一个东南亚小国,为何在一个短时期内能迅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以致让全世界人对其行注目礼,它的国家魅力何在?这确实是一个很值得世人,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和人民思考的问题。

美丽富饶的新加坡
从地理位置看,新加坡地处马来半岛南端,马六岬海峡南口,北与马来半岛隔柔佛海峡,有长堤相连,南隔新加坡海峡并与印度尼西亚廖内群岛遥遥相望。大小岛屿和礁滩50多个,国土总面积724平方公里(据2020 年统计),人口已接近570万(据2019 年6 月统计),新加坡正好与我国以前的计划生育政策相反,它鼓励生育)。新加坡人口主要由华人、马来人、印度人等构成。马来语为国语,华语、泰米尔语和英语为公用语。新加坡可谓典型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工业主要有炼油、化工、造船、电子、冶金、机械、精密仪器、飞机制造、木材加工等。国际贸易和金融发达。它拥有东南亚最大的年吞吐量1亿多吨的海港(也是世界著名的转口港)和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发展迅速。这个国家没有农业,粮食完全依赖进口,花卉和热带鱼出口地位重要,拥有东南亚最大的航空港,岛上交通发达,高速公路横贯东西。新加坡给世人的印象是:它犹如镶嵌在印度洋上的一颗璀灿的明珠,显得那样的玲珑剔透。新加坡是一座花园城市,一个花的国度,此话一点不假。总之,一个国家就是一座城市,一座城市就是一个国家,这就是新加坡这个国家的最大特征。

新加坡街景之一

新加坡街景之二
在这座城市,不,在这个国度,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和印度尼西亚人等多民族同胞共同居住和生活。
由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等原因,不同种族和不同民族之间必然会存在着种种历史的和现实的差异。这些差异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乃至宗教信仰和民情风俗等等。作为一个国家,执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如何让这样一个由众多民族和种族人民团结一致,和睦相处,并在此基础上带领人民辛勤劳动,艰苦创业,建设美好的新国家。这一点,新加坡的领导人不但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出色。他们以其骄人的业绩向世人展示了这个岛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力-——一个美仑美奂的新加坡共和国的诞生。

充满南洋风情的新加坡古典街区——牛车水
新加坡,国家虽小,名声很大,可谓国富民强。但是,要知道,将这样一个国家领导好,建设好,是很不容易的。它需要领导人的高瞻远瞩和大智慧。这个国家,虽然它的工业化程度很高、科学技术发达,虽然它拥有世界著名的空港、海港和金融中心,虽然它有发达的交通和制造业等,但它的天然资源相当奇缺,大量的工业用料和生活资源都是依赖进口,甚至连日常的饮用水都是要从邻国马来西亚进口。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自然就会受到限制。新加坡政府为此也想了许多办法,比如填海造田以此扩大既有的国土面积。但此举的贯彻实施也并不轻松顺利。且不说,用来填海的土资源来源都成问题。此外,填海造地所致的自然生态平衡被打破后的影响,也难免会遭致相关邻国的不悦和异议。此举虽然谈不上以邻为壑,起码也是对相关的毗邻之邦有所影响,这对新加坡政府来说,也确实是一个令其头痛的两难之举。也许,这就是小国的苦恼和不幸。由此我联想到我们中国的泱泱博大,好一个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大中华,要瀚海有瀚海,要河流有河流,要山脉有山脉,要土地有土地。作为这个国家的子民,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反而对于自己所拥有如此宽厚博大的母亲倒缺乏一种情怀了。或者说,对于自己的那种与生俱来的拥有或富足倒没有感觉了。说到祖国的辽阔博大,我不由得想起若干年前去西北考察的情景:记得在从酒泉到敦煌的路上,茫茫漠野上,汽车纵然风驰电掣七、八个小时,除了偶尔看见几只正在荒原戈壁觅食的瘦骨嶙峋的野骆驼,几乎见不到一只飞鸟。朋友对我说,这还是在甘肃境内,要是到了青海、新疆,那才真正领教到什么叫茫茫漠野,什么叫中国之大。与之相比,我在酒泉——敦煌路上所遇到的情景(或曰奇景)只能说是小巫见大巫了。据说,在过去,犯了法被判罪的人,在那里服刑,甭怕他逃跑,千里戈壁,茫茫荒漠,罪犯如果没有强健的体魄,没有代步工具, 没有足够的粮食和水资源等储备是根本走不出去的。对此,我相信了,而且是深信不疑。我在这里如是说,并不是要刻意向新加坡同胞夸耀中国之大(所谓的大国主义思想意识我真的一点儿也没有),而是旨在表达对新加坡的政府和人民为扩大国土面积而战天斗地、顽强拼搏精神的理解和感佩。同时也告诫自己及其同胞,作为中国国民,我们生活在这块美丽而又辽阔的土地上,应该感到自豪和知足。

新加坡的著名旅游胜地圣淘沙
值得我们关注的另外一点是新加坡的人口政策。这个国家尽管国土面积狭小,但该国政府仍然鼓励国民生育。这与我们以前的计划生育国策不同。在我的记忆中,1987年我访问新加坡时,当时该国的总人口大约在270万,然而到了2004 年,人口增至约400万。17年间尽增长人口130万,即17年间尽增长人口比例高达48%。令人深思的是,在现有人口增长速度如此快速的情况下,新加坡政府不但不像中国那样节制人口生育(以前,并非现在),而是继续鼓励国民生育。因此,在我看来,这个国家,由于既有的国土面积狭小,故政府想方设法用填海造地的方式扩大国家版图的同时,在这个狭小的版图内不但不实行生育节制,而且反而鼓励生育。这不能不认为是新加坡这个特殊国家政策的特殊性。

本文作者摄于三十五年前的新加坡
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由此而来的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一不争的事实让全世界对中国行注目礼。新加坡当然也不例外。更何况这是一个华人占主体的社会。记得在三十多年前,那时中国虽已实行改革开放,但尚处在拨乱反正、百废待兴的阶段,经济上虽已有发展的趋势,但仍未达到像今天这样令世人关注的程度。中国人去新加坡的很少,因此,当时的新加坡人对来自中国大陆的朋友不但很友好,而且,就在这不经意的神情中往往会流露出几分惊讶和神奇。例如,当我们一行在入关时,一位看上去大约五十来岁的资深海关警员,看到我们的护照,眼神中流露出对来自这个久被封闭的国度使者的亲切和稀奇,当他了解到我们是代表北京商务印书馆因邀前来出席新加坡庆祝商务印书馆90周年华诞时,似乎勾起了这位华裔海关警员对大陆故乡的眷念:“噢!商务印书馆,老牌出版社,有年头了!我祖父小时候就念你们出的教科书。”语言的功能竟是那样的神奇,就这短短的几句家常性交谈,素昧平生的华人间的情感距离就一下子拉近了。还有一次,在我们下榻的莱佛斯大酒店(见最下图)门口遇到这样一幕:一位十四、五岁的卖花姑娘走上前来要我买她的鲜花,并问道:“先生是台湾来的吧?”当我明确地告诉她我来自中国大陆时,这位稚气未脱的小姑娘脸上一脸惊愕:呆呆的眼神似乎在发问:难道中国大陆真的开放了吗?答案当然是不言自明的。于是,她把鲜花送给我后,还没有等我给她付钱,转身就跑了。那小女孩转身时美丽动人的灿烂笑靥简直令人迷醉,此幕情景至今深深地镶嵌在我尘封的记忆中。真不知,当年的这位美丽可爱的买花小姑娘(如今也应该五十出头了)现今流布于世界的何方?!

本文作者摄于圣淘沙
的确,开放后的中国的迅速崛起,不仅让新加坡人感到惊奇,也让全世界刮目相看。而作为以华人为主体的新加坡,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腾飞无疑对它十分有利。记得三十多年前去新加坡,我在那里听到最多的是:中国开放了,中国有希望!而时隔17年后的那次以及近些年,我在新加坡听到最多的是:如今的中国强大了,国民富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的确,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其由此而来的国富民强给这些海外的华人及其后代以巨大的精神慰藉,他们为祖国的日益繁荣昌盛而感到精神爽朗。


美味可口、风靡东南亚的新加坡肉骨茶
这些年来,在新加坡,学习华语的热潮很高。资政李光耀生前也一再强调学习华文的重要性。新加坡政府曾打算在今后有计划地培养一批精通华文的专家学者充实到政府的重要部门担任要职,这些情形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对世界所产生的影响。许多国家政策都因中国的政治经济等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尤其是在像新加坡、马来西亚这样一些华人相对密集的国家和地区,这种变化的情况就尤为明显。华人的子弟要学华语,马来西亚和印度同胞及其子女也要学习华语。新加坡人华语热的兴起,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该国国民自身生活的需要,二是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使然。

悠闲从容•新加坡的市民生活
正是上述汉语热的需要,同时也带动了新加坡(乃至毗邻马来西亚)全国的汉语类教学图书的出版热。据我了解,前些年,新加坡的出版商,大多就已瞄准华语图书的出版这一块。由于其本土汉语水平的地域性局限,他们中的许多出版商都明智地选择版权贸易的方式,尤其是在汉语工具书领域,他们大多选择从中国大陆引进。在与新加坡出版界同行的交谈中,当我们问及他们为何要大量地选择版权引进时,他们均作如是回答:我们本土的汉语不标准,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家不多,并且水平也不如中国本土专家。因此,与其说我们自己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辛辛苦苦编出一本书,结果质量还不行,倒不如采取拿来主义的方式,直接从中国最优秀最著名的顶尖出版社直接引进版权。这样做,既省成本又省时,而且质量又有保证,可谓多快好省,何乐而不为呢?!正是在上述观念的驱使下,新加坡的多家国内著名出版公司与我们出版社在版权贸易方面达成了诸多交易。例如,就小学生汉语辞书类近年就成功地签约近二十种。有的辞书在读者中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受到新加坡政府的高度重视,并被列为该国教育部规定允许学生带入考场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