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阵子,辣妈PR群里特别安静
遥想Covid那段时间
时不时就有人发出
成功申请PR的“捷报”

各种发红包
各种发庆祝的表情包
近期,掌声和鲜花可谓“销声匿迹”
更明显的是
PR申请Pending20个月
粉丝A:程序员家庭组合,有女孩一枚,pending已经20个月了还没有结果。
粉丝B:申请20个月被拒的,appeal之后已经过去半年仍然没有结果,加起来总申请期都超过25个月了。

PR申请期越来越长了?
批准越来越少了?
想要拿到越来越难了?

这谁也不能下定论
毕竟PR申请在新加坡一向
属于“玄学”范畴
咱还是看数据找真相吧~
PR批准人数变少了吗?
新鲜出炉《2023人口简报》
新加坡人口进一步增加
其中PR增加3.7%,达到了54万人

来源:Population in Brief 2023
其中3万4493名PR获批
看起来比前一年多了1000+人

来源:Population in Brief 2023
你说PR批准的人数变少
表格上看其实是基本持平
至少是近10年来看
2009年,那种5万人批准的“盛况不再”
那为啥大家“体感”批准变少了呢?
有没有一种可能性
是竞争变得更大了呢?
咱们看看2020年Covid期间
也就是大家认为的PR“红利期”
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
分享辣妈粉丝奶糕经历:
2017年,都说来了两年才可以申请:
她是2017年来的新加坡,老公带着她和娃一起申请。她比较听劝,那个时候大家都说等两年税单才更容易申请成功。
她老公的同事却不听劝,也是条件差不多,结果来了1年就申请,但被拒了。
2019年,身边有些人来了1年就申请成功:
可是两年之后,也就是2019年来新加坡的人面临的情况,就不同了!在Covid Lockdown结束后提交申请,来了一年也光速批了!
所以,2020年获批的这拨人,都被戏称获得了“红利”。

是啊,你让那些来了十年
申请N次悲剧的小伙伴情何以堪?
咱们从数据上看
2020年所谓的“红利期”获批人数
却是近十年来超少的
仅批准了2万7千多人

有没有可能是当时很多人离开
申请者面对的“竞争”变小了?
《2023人口简报》提到
今年新加坡人口增长
更多旅居海外的Citizen和PR
回来新加坡是推高人口的主要因素
粉丝蛋蛋妈也说幼儿园
近期来了很多新的小朋友
她至少认识了10个刚来新加坡
准备要申请PR的家庭
这些人是不是也听说了“红利期”
或看了营销号的文章
涌入了新加坡,以为一年就能拿到PR?

结果现在的“体感”情况却是
PR群里一片沉寂
身边的人20个月+还在pending
而且肉眼可见“竞争”变大了
so大家才感觉申请变难~
这也都是我们肤浅的讨论
大家有高见的“请勿喷”~
在留言区留下你的见解
新加坡部长进行讨论
在新加坡申请PR是“玄学”
关于获批也没有既定标准
但也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新加坡,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在2月份,新加坡国会辩论时
工人党毕丹星作出提问
要申请新加坡身份
到底需要符合什么条件呢?

来源:CNA亚洲新闻频道报道
他认为,目前的新Citizen
遴选条件不透明
大家不了解
到底如何才能申请成功?
他提出自己的看法
小编稍微整理一下
想看原文的话去看看英文报道
毕丹星这样认为:
了解本地,能接纳本地人的生活方式,真的想在这里生活,并且以PR的身份在新加坡待得很久了才适合拿身份。
相对地,要拒绝那些只是想要身份便利,环境安全并且利己的人,比如有利于自己的财产。
不愿意孩子参与新加坡国民兵役的,或想拿新加坡身份当跳板,去其他国家的。
这些都是毕丹星的看法
并不能代表什么哈(你们懂的~)
但他提出公开遴选标准
他认为这样就能更好地找到
适合生活在这里的人
甚至他提出瑞士有入籍考试
新加坡能不能效仿?
他也建议把英文纳入考试
确保新Citizen能够说流利的英语
避免一些摩擦

对此,新加坡部长杨莉明
做出了回答
下面这段话也被很多人拿去添油加醋
说是公开了甄选标准
实际上针对的是毕丹星的提问
大家先看看吧,小编整理自英文素材:
杨莉明部长的回复:
她认为能成为Citizen的基本上都是PR,在新加坡已经生活很多年了,英文有了一定基础,没有必要再特地去测试。
英文不那么流利的,多数是PR的配偶和家人,如果硬性要求这群人的英文水平,就好像在说不欢迎ta们来新加坡团聚。
本地居民也有一些根本一句英文不会说,难道这就代表他们也不能融入新加坡吗?
下面的内容就比较重要了~
杨莉明部长说新加坡
遴选新Citizen时看重的是:
01
申请标准是什么?
要点1

与新加坡社会有多大程度的融入,比如在新加坡有没有亲属、居留时长、有没有在新加坡学校就读、有没有完成国民服役。
要点2

再与个别申请者的经济贡献、学历和年龄一起考量。
亲们!这些标准!
你们之前不知道吗??
不能说是”老生常谈”,也是众所周知了
但有些因素强调了
确实有一定参考性
关键词就是:
时间、本地(高)学历、经济
就这几个方面
看看你哪方面还能提升?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呼吁新Citizen在保留自己独特的传统与文化的同时,也需融入社会,以建立共同身份和归属感。这也是确保人民能继续保持凝聚力和团结精神。(8视界新闻报道)
02
为什么不公开标准?
杨莉明也说了不公开
遴选标准的原因
现在会有一些人为了申请,递交假证件。如果有了硬性标准,那这样的情况会更多!反而造成原本不符合条件的人,凭此拿到PR或者公民身份。
公开了不同邻国通过申请批准人数,可能被人拿来“制造问题”。
这么一听是非常有道理的
说明新加坡是经过了深思熟虑
做出的决定
也只能感慨在小岛
PR仍然是“玄学”
那倒不如放平心态,边靠时间边进修
这么一来能给申请”加分“
也能提升自己,丰沛生命
就算拿不到PR
也不算虚度光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