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陣子,辣媽PR群里特別安靜
遙想Covid那段時間
時不時就有人發出
成功申請PR的「捷報」

各種發紅包
各種發慶祝的表情包
近期,掌聲和鮮花可謂「銷聲匿跡」
更明顯的是
PR申請Pending20個月
粉絲A:程式設計師家庭組合,有女孩一枚,pending已經20個月了還沒有結果。
粉絲B:申請20個月被拒的,appeal之後已經過去半年仍然沒有結果,加起來總申請期都超過25個月了。

PR申請期越來越長了?
批准越來越少了?
想要拿到越來越難了?

這誰也不能下定論
畢竟PR申請在新加坡一向
屬於「玄學」範疇
咱還是看數據找真相吧~
PR批准人數變少了嗎?
新鮮出爐《2023人口簡報》
新加坡人口進一步增加
其中PR增加3.7%,達到了54萬人

來源:Population in Brief 2023
其中3萬4493名PR獲批
看起來比前一年多了1000+人

來源:Population in Brief 2023
你說PR批准的人數變少
表格上看其實是基本持平
至少是近10年來看
2009年,那種5萬人批准的「盛況不再」
那為啥大家「體感」批准變少了呢?
有沒有一種可能性
是競爭變得更大了呢?
咱們看看2020年Covid期間
也就是大家認為的PR「紅利期」
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況?
分享辣媽粉絲奶糕經歷:
2017年,都說來了兩年才可以申請:
她是2017年來的新加坡,老公帶著她和娃一起申請。她比較聽勸,那個時候大家都說等兩年稅單才更容易申請成功。
她老公的同事卻不聽勸,也是條件差不多,結果來了1年就申請,但被拒了。
2019年,身邊有些人來了1年就申請成功:
可是兩年之後,也就是2019年來新加坡的人面臨的情況,就不同了!在Covid Lockdown結束後提交申請,來了一年也光速批了!
所以,2020年獲批的這撥人,都被戲稱獲得了「紅利」。

是啊,你讓那些來了十年
申請N次悲劇的小夥伴情何以堪?
咱們從數據上看
2020年所謂的「紅利期」獲批人數
卻是近十年來超少的
僅批准了2萬7千多人

有沒有可能是當時很多人離開
申請者面對的「競爭」變小了?
《2023人口簡報》提到
今年新加坡人口增長
更多旅居海外的Citizen和PR
回來新加坡是推高人口的主要因素
粉絲蛋蛋媽也說幼兒園
近期來了很多新的小朋友
她至少認識了10個剛來新加坡
準備要申請PR的家庭
這些人是不是也聽說了「紅利期」
或看了營銷號的文章
湧入了新加坡,以為一年就能拿到PR?

結果現在的「體感」情況卻是
PR群里一片沉寂
身邊的人20個月+還在pending
而且肉眼可見「競爭」變大了
so大家才感覺申請變難~
這也都是我們膚淺的討論
大家有高見的「請勿噴」~
在留言區留下你的見解
新加坡部長進行討論
在新加坡申請PR是「玄學」
關於獲批也沒有既定標準
但也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新加坡,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在2月份,新加坡國會辯論時
工人黨畢丹星作出提問
要申請新加坡身份
到底需要符合什麼條件呢?

來源:CNA亞洲新聞頻道報道
他認為,目前的新Citizen
遴選條件不透明
大家不了解
到底如何才能申請成功?
他提出自己的看法
小編稍微整理一下
想看原文的話去看看英文報道
畢丹星這樣認為:
了解本地,能接納本地人的生活方式,真的想在這裡生活,並且以PR的身份在新加坡待得很久了才適合拿身份。
相對地,要拒絕那些只是想要身份便利,環境安全並且利己的人,比如有利於自己的財產。
不願意孩子參與新加坡國民兵役的,或想拿新加坡身份當跳板,去其他國家的。
這些都是畢丹星的看法
並不能代表什麼哈(你們懂的~)
但他提出公開遴選標準
他認為這樣就能更好地找到
適合生活在這裡的人
甚至他提出瑞士有入籍考試
新加坡能不能效仿?
他也建議把英文納入考試
確保新Citizen能夠說流利的英語
避免一些摩擦

對此,新加坡部長楊莉明
做出了回答
下面這段話也被很多人拿去添油加醋
說是公開了甄選標準
實際上針對的是畢丹星的提問
大家先看看吧,小編整理自英文素材:
楊莉明部長的回覆:
她認為能成為Citizen的基本上都是PR,在新加坡已經生活很多年了,英文有了一定基礎,沒有必要再特地去測試。
英文不那麼流利的,多數是PR的配偶和家人,如果硬性要求這群人的英文水平,就好像在說不歡迎ta們來新加坡團聚。
本地居民也有一些根本一句英文不會說,難道這就代表他們也不能融入新加坡嗎?
下面的內容就比較重要了~
楊莉明部長說新加坡
遴選新Citizen時看重的是:
01
申請標準是什麼?
要點1

與新加坡社會有多大程度的融入,比如在新加坡有沒有親屬、居留時長、有沒有在新加坡學校就讀、有沒有完成國民服役。
要點2

再與個別申請者的經濟貢獻、學歷和年齡一起考量。
親們!這些標準!
你們之前不知道嗎??
不能說是」老生常談」,也是眾所周知了
但有些因素強調了
確實有一定參考性
關鍵詞就是:
時間、本地(高)學歷、經濟
就這幾個方面
看看你哪方面還能提升?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呼籲新Citizen在保留自己獨特的傳統與文化的同時,也需融入社會,以建立共同身份和歸屬感。這也是確保人民能繼續保持凝聚力和團結精神。(8視界新聞報道)
02
為什麼不公開標準?
楊莉明也說了不公開
遴選標準的原因
現在會有一些人為了申請,遞交假證件。如果有了硬性標準,那這樣的情況會更多!反而造成原本不符合條件的人,憑此拿到PR或者公民身份。
公開了不同鄰國通過申請批准人數,可能被人拿來「製造問題」。
這麼一聽是非常有道理的
說明新加坡是經過了深思熟慮
做出的決定
也只能感慨在小島
PR仍然是「玄學」
那倒不如放平心態,邊靠時間邊進修
這麼一來能給申請」加分「
也能提升自己,豐沛生命
就算拿不到PR
也不算虛度光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