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联合国与新加坡的统计资料指出,2007至2015年间,新加坡一共从柬埔寨进口了7亿5200万美元、7200万吨的砂石,然而柬埔寨官方登记的,却只有550万美元、280万吨,这表示有超过7亿4000万的价值人间蒸发。

2007至2015年间,新加坡一共从柬埔寨进口了7亿5200万美元、7200万吨的砂石。
面对环保团体的质疑,柬埔寨将矛头指向非法开采,撇清一切政府需要负担的责任,声称毫不知情,且已经尽力清除国内一切非法开采活动,最后将球丢给了星国政府。
然而,柬埔寨人权中心的报告却再度披露柬埔寨政府玩弄两面手法,一方面禁止砂石开采,一方面又持续贩卖开采牌照给业者,随后又对他们开罚。
与越南的情形相同,开采砂石对海洋环境造成的劫数,直接影响到柬埔寨当地人的生计。
面对质疑,柬国矿物能源部的发言人只说,每个国家与机构都有不同的规则、不同的资料纪录方式,所以他无从得知,究竟是联合国的登记系统有错,还是新加坡或柬埔寨的纪录有误,矿物能源部不宜对有关事务进行评论。
新加坡国家发展部也再次跳针:“我国实行严格措施确保本地砂石供应商符合现有条例,供应商必须持有从获准地区采砂石、遵守采购地环境保护法律,及拥有合法砂石出口准证等相关文件。”

自从砂石开采活动影响海洋生态后,柬埔寨的鱼蟹的捕获量不断下降。
自从砂石开采活动影响海洋生态后,柬埔寨的鱼蟹的捕获量不断下降。《今日东盟报》采访了一位西南方小岛的渔民,他过去每天捕蟹可以赚进50元美金,但是自从砂石开采活动影响海洋生态后,鱼蟹的捕获量不断下降,现在他每天赚不到10元美金。此外,《今日东盟报》发现,水质污染后造成的食安问题,让邻海居民的生活基本所需受到不小的影响,甚至能看见大规模的迁村。
新加坡作为区域的砂石进口中心,直接影响了柬埔寨人民的生活环境。不知是否害怕环保团体继续追查,柬埔寨政府于2016年底先是暂停砂石开采活动,更在2017年七月宣布基于环境保护原因,柬埔寨决定全面禁止出口砂石。
新加坡一向称呼自己为东南亚区域的环境保育领导者,也在牵涉到自身环境的“跨国雾霾议题”上,不遗余力地谴责邻国焚林作为,不惜透过东盟解决雾霾污染,然而在砂石开采议题所牵扯的他国环境退化上,却三缄其口。
装做没事的新加坡政府,将进出口活动推卸为为私人企业商业契约的责任,而政府只确认相关文件是否合法,却忽略就算是私人企业的商业行为,最终砂石的去向,也是为了填出星国政府的新加坡梦。
譬如,在1997年就已经停止输出砂石的马来西亚,竟然到了2008年,在新加坡的官方统计中,都还出口了300万的砂石给新加坡,新加坡却不觉有异,只认为出口商提供的开采牌照真假与否属于“他国内政”;2010年,更有34名马来西亚公务员,因接受砂石走私业的贿赂与性招待而被逮捕,难道在跨国贸易中,新加坡作为知道买到“赃物”的买家,毫无一丝道德责任?
柬埔寨停采砂石后,2016年12月,新加坡随即宣布,对于德光岛西北部的填海计划,新加坡将前所未有地采用荷兰“拦海拓地”的做法,原因不是星国终于“良心发现”,而是面对邻国纷纷停止输砂,新加坡必须想办法减少仰赖外国自然资源;而“拦海拓地”透过筑堤封闭一块水域,慢慢将其水抽干形成陆地,据信耗资较低、也有较低的环境成本。
柏林经济法学院的学者在2014年的研究报告中抨击,榨取自身砂石卖给新加坡的国家,印尼、柬埔寨或越南,都是这个区域中的开发中国家,然而这个输砂的贸易过程,却没有让这些国家变成更有发展,相反地,他们在许多方面承受诸多成本,结果却是将新加坡送到更高的位置:
新加坡忽视砂石出口国的社会经济成本,以便于自己有更进一步“廉价”的成长,在通往核心大国的梯子上,爬得更高。

在残酷的竞争世界,新加坡一定要成为一只有毒的虾吗?。图为新加坡南部的港口城市丹绒戎巴葛。
在残酷的竞争世界,新加坡一定要成为一只“有毒的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