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聯合國與新加坡的統計資料指出,2007至2015年間,新加坡一共從柬埔寨進口了7億5200萬美元、7200萬噸的砂石,然而柬埔寨官方登記的,卻只有550萬美元、280萬噸,這表示有超過7億4000萬的價值人間蒸發。

2007至2015年間,新加坡一共從柬埔寨進口了7億5200萬美元、7200萬噸的砂石。
面對環保團體的質疑,柬埔寨將矛頭指向非法開採,撇清一切政府需要負擔的責任,聲稱毫不知情,且已經盡力清除國內一切非法開採活動,最後將球丟給了星國政府。
然而,柬埔寨人權中心的報告卻再度披露柬埔寨政府玩弄兩面手法,一方面禁止砂石開採,一方面又持續販賣開採牌照給業者,隨後又對他們開罰。
與越南的情形相同,開採砂石對海洋環境造成的劫數,直接影響到柬埔寨當地人的生計。
面對質疑,柬國礦物能源部的發言人只說,每個國家與機構都有不同的規則、不同的資料紀錄方式,所以他無從得知,究竟是聯合國的登記系統有錯,還是新加坡或柬埔寨的紀錄有誤,礦物能源部不宜對有關事務進行評論。
新加坡國家發展部也再次跳針:「我國實行嚴格措施確保本地砂石供應商符合現有條例,供應商必須持有從獲准地區采砂石、遵守採購地環境保護法律,及擁有合法砂石出口准證等相關文件。」

自從砂石開採活動影響海洋生態後,柬埔寨的魚蟹的捕獲量不斷下降。
自從砂石開採活動影響海洋生態後,柬埔寨的魚蟹的捕獲量不斷下降。《今日東協報》採訪了一位西南方小島的漁民,他過去每天捕蟹可以賺進50元美金,但是自從砂石開採活動影響海洋生態後,魚蟹的捕獲量不斷下降,現在他每天賺不到10元美金。此外,《今日東協報》發現,水質污染後造成的食安問題,讓鄰海居民的生活基本所需受到不小的影響,甚至能看見大規模的遷村。
新加坡作為區域的砂石進口中心,直接影響了柬埔寨人民的生活環境。不知是否害怕環保團體繼續追查,柬埔寨政府於2016年底先是暫停砂石開採活動,更在2017年七月宣布基於環境保護原因,柬埔寨決定全面禁止出口砂石。
新加坡一向稱呼自己為東南亞區域的環境保育領導者,也在牽涉到自身環境的「跨國霧霾議題」上,不遺餘力地譴責鄰國焚林作為,不惜透過東協解決霧霾污染,然而在砂石開採議題所牽扯的他國環境退化上,卻三緘其口。
裝做沒事的新加坡政府,將進出口活動推卸為為私人企業商業契約的責任,而政府只確認相關文件是否合法,卻忽略就算是私人企業的商業行為,最終砂石的去向,也是為了填出星國政府的新加坡夢。
譬如,在1997年就已經停止輸出砂石的馬來西亞,竟然到了2008年,在新加坡的官方統計中,都還出口了300萬的砂石給新加坡,新加坡卻不覺有異,只認為出口商提供的開採牌照真假與否屬於「他國內政」;2010年,更有34名馬來西亞公務員,因接受砂石走私業的賄賂與性招待而被逮捕,難道在跨國貿易中,新加坡作為知道買到「贓物」的買家,毫無一絲道德責任?
柬埔寨停采砂石後,2016年12月,新加坡隨即宣布,對於德光島西北部的填海計劃,新加坡將前所未有地採用荷蘭「攔海拓地」的做法,原因不是星國終於「良心發現」,而是面對鄰國紛紛停止輸砂,新加坡必須想辦法減少仰賴外國自然資源;而「攔海拓地」透過築堤封閉一塊水域,慢慢將其水抽干形成陸地,據信耗資較低、也有較低的環境成本。
柏林經濟法學院的學者在2014年的研究報告中抨擊,榨取自身砂石賣給新加坡的國家,印尼、柬埔寨或越南,都是這個區域中的開發中國家,然而這個輸砂的貿易過程,卻沒有讓這些國家變成更有發展,相反地,他們在許多方面承受諸多成本,結果卻是將新加坡送到更高的位置:
新加坡忽視砂石出口國的社會經濟成本,以便於自己有更進一步「廉價」的成長,在通往核心大國的梯子上,爬得更高。

在殘酷的競爭世界,新加坡一定要成為一隻有毒的蝦嗎?。圖為新加坡南部的港口城市丹絨戎巴葛。
在殘酷的競爭世界,新加坡一定要成為一隻「有毒的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