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5日晚8点,新加坡伊斯塔纳(Istana,新加坡总统府)前的草坪上,51岁的黄循财在总统尚达曼和全体与会者的见证下,宣誓就任新加坡第四任总理。

在用华语、马来语发表讲话后,黄循财最后用英语致辞:
“我深感荣幸在此宣誓成为新加坡总理……新加坡最激动人心的篇章,就在前方”。

▲黄循财宣誓就职
与此同时,72岁的李显龙在两天前递交的辞呈正式生效,从2004年登顶新加坡权力巅峰,至2024年离任,长达20年的李显龙时代宣告结束。
新加坡总统尚达曼在新内阁宣誓仪式后致辞:
“感谢李显龙先生在过去的20年间致力于为国家服务,他以卓越的领导能力,践行着他对新加坡人民的承诺”。

▲李显龙时代落幕
黄循财接棒总理大位,新加坡正式开启“4G”(第四代领导团队)时代,新一届内阁宣告成立,参照新加坡的政治传统,新内阁依旧为李显龙预留了相应位置。

▲新加坡内阁成员
作为全球除中国外唯一华人占主体的国家,独立至今60年,经过李显龙之父、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的治理,新加坡从一个难以自持、几乎是一穷二白的小型岛国,发展成全球重要的贸易转口港、地区金融中心。

▲2023年,新加坡人均GDP排名世界第五
进入21世纪,李显龙带领新加坡继续前进,20年的时间过去了,新加坡在全球金融、贸易网络中的地位进一步增强,人口从416万增长至592万,GDP规模增长133%,一跃成为亚洲人均GDP最高的国家,各项发展数据均居亚洲乃至世界前列。

▲现代化的新加坡
纵观新加坡独立后的历史,李氏家族对新加坡的影响力可谓巨大。
独立60年来,父子二人执政期就长达42年。李家长期掌握著新加坡的政治话语权,人们甚至戏谑新加坡为“李家坡”。
李显龙继承了父亲李光耀的外交观,在大国夹缝中找准新加坡的立足点,继续演绎著小国的生存之道。“华人政治家”、“西方好伙伴”,众多标签下,李显龙在其长达20年的任期内,带领新加坡法迎接了一个又一个挑战。

▲李氏家族
长达20年的李显龙时代究竟给新加坡带来哪些深远影响?“非精英”出身的黄循财又将带领新加坡走向何方?
一、被庇护的雏鸟
1952年2月10日,新加坡丹戎巴葛的一个小型广场上,29岁的李光耀正在发表著激情澎湃的演讲。
“从1819年起,我们已被英国人殖民统治一个多世纪,二战后的国际新秩序是建立在去殖民化基础上的,新加坡应当争取独立”。

▲20世纪初英国在马来半岛的殖民体系
李光耀的曾祖父李沐文在1863年从中国广东梅州迁往新加坡,到李光耀父亲这一代,李家已有较大家业。华人占据新加坡人口的70%,李光耀从小接受的却是英式精英教育。
留英的经历并未让李光耀认同英国的统治,回国后他投身独立运动。就在此次演讲前不久,李光耀刚刚代表罢工的邮差同政府举行了谈判,在工会组织和新加坡民间名声大噪。

▲年轻的李光耀
台下的听众振臂高呼,一名助手疾步走到李光耀近前:
“竹脚妇幼医院来电,您的妻子为您诞下一位公子”。
李光耀将现场交给副手,自己火急火燎地赶往医院。
抱着襁褓中的儿子,初为人父的喜悦让李光耀感到工作中的阴霾被孩子可爱的笑容冲淡,他拉着妻子柯玉芝的手说道:
“就叫他显龙吧”。

▲李光耀夫妇
儿子的降生为李光耀注入了动力,他借助民众的支持在1954年成立了人民行动党。该党成员大都同李光耀一样,是受过英式教育,但支持新加坡独立的精英分子。
李光耀带领新加坡人不懈斗争,英国在1963年承认新加坡独立。同年,国土狭小且无资源维持自身运转的新加坡与马来亚、沙巴、砂拉越共同组成马来西亚。
李显龙记得,父亲不止一次地告诉他:
“马来亚的国土和人口规模远比新加坡庞大,不与马来亚合并,弹丸之地的新加坡前景暗淡”。

▲新马两国历史关系紧密
新马两地的主要民族均为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只不过比例略有不同。马来人占马来亚人口的63%,华人在当地占37%。
执政的是马华印三族政党联盟,但马来人凭借人口优势推行“马来人至上”政策,使马来人能享受更多的社会资源。

▲时至今日,马来西亚仍坚持“马来人至上”
马来西亚成立后,随着拥有大量华人的新加坡的加入,华人占比达44.3%,马来人则为47%,马来人感觉特殊权益受到威胁,族际冲突蔓延开来。
马来人仍在政府中占据主体,时任马来西亚总理的拉赫曼希望将新加坡踢出联邦,削弱华人实力。

▲拉赫曼
1965年8月9日,马来西亚国会在新加坡籍议员抵制的情况下,仍以126:0的结果通过决议,将新加坡踢出联邦。
李显龙是在电视中看到父亲的,一脸疲惫的李光耀在记者面前呜咽著说道:
“新加坡被逐出联邦让我感到痛苦,我原以为地理、经济和亲属关系会把我们紧密联系到一起……”。

▲60年代的新加坡
李光耀决定带领新加坡走出困境。新加坡面积狭小,但地处马六甲海峡交通要道,在冷战的岁月里自然不会被忽略。
李光耀开始频繁往返于西方各国之间,接受西方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越南战争的爆发更让新加坡抱上了美国大腿,美国将其定位为美军后勤基地,大量美国电子、能源企业落户新加坡。

▲新加坡扼守马六甲海峡
整个70年代,新加坡年均GDP增长超过9%,成为亚洲新兴的工业国。到1980年,新加坡人均GDP为4900美元,而老东家马来西亚仅为1800美元。

▲新加坡港
李光耀引领新加坡经济腾飞的同时,他的儿子李显龙延续家族精英教育路线,他先是在父亲安排下于1971年加入新加坡军队,就在同一年,李显龙带着军籍飞往英国,在剑桥大学攻读数学。之后又赶赴美国,在1980年取得哈佛大学行政硕士学位。
归国后,已有9年军龄的李显龙正式进入军队工作,并在1983年成为新军最年轻的准将。

▲年轻的将军
李显龙进入军事系统,预示著李家“二代目”的崛起。作为一个城市国家城市国家,新加坡毫无战略纵深,为了保卫国家,新加坡建立起了一支7万余人的正规部队,所有新加坡男性公民都要按期服役。
可以说新加坡的国家安全是建立在深深的危机感之上的,毕竟周边任何一个国家的体量都比新加坡大的多。
1984年,已在军中积累了广泛人脉的李显龙脱下戎装。人生的新起点正在向他招手,那里是父亲奋斗半生的地方——新加坡政坛。

▲初入政坛的李显龙
二、李显龙时代
1984年12月23日,刚刚当选国会议员的李显龙走进乌节路上的斯里淡马锡(新加坡总理府)。李光耀从未在这里居住,但年轻时的李显龙经常会在此陪父亲会见外宾。
在大厅里等待他的,仍是父亲李光耀,只不过此次父子相见,彼此使用的是官方身份:
“作为总理,从即日起我任命你为贸易和工业部、国防部政务次官,作为一名曾经的军人,你熟悉国防事业;而新加坡日新月异的经济,更会给你展现能力的平台”。

▲斯里淡马锡
李显龙清楚,这是父亲给予他的锻炼机会,他准备在政界一展身手。
新加坡经济腾飞的同时,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李光耀认识到中国发展将给新加坡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从70年代起,他开始频繁访华。
1988年9月,李光耀结束新一轮访华返回新加坡,已经升任贸工部部长兼国防部副部长的李显龙到机场迎接。对于中国的重要性,作为父亲的李光耀有着更深刻的认识。
他告诉李显龙:
“我原认为红色的中国似乎与我们格格不入,但1978年邓小平访新后我改变了想法……中国国土广袤、人口众多,他们势必会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