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美国总统大选,”摇摆州”一词占据各大版面,任谁对美国选制再不熟悉,也多少知道那是兵家必争之地。
新加坡选制和美国不同,但我们同样有一群能左右选举的摇摆选民。
摇摆选民,意即没有特定政党倾向,投票决定难以预测的选民。
相对于那些早已做好决定的选民,摇摆选民往往是各方阵营倾力争取的目标群众。
近来,本地两大朝野政党不约而同都释放了“选情告急”的信号。
行动党担心,再多丢几个集选区,部分部长恐会落马,使新加坡政府应对全球混乱时局的能力遭削弱。
工人党则说,反对党议员在国会全军覆没的风险是真实存在的。
新加坡来届大选会是执政党收复失地,还是反对党继续攻城略地,摇摆选民将会是造王者。
那么,这群投票决定仍是未知数的摇摆选民究竟有多少,他们又是谁?

选举局前日(22日)宣布选区范围检讨委员会已经成立。(联合早报)
上届大选转换阵营支持的是哪些选民?
2020年大选后,新加坡政策研究所(IPS)的一份调查,或能勾勒出这类选民的部分轮廓。
该调查报告将2015年大选,以及2020年大选票投不同党派的受访者归类为摇摆选民。
调查发现在2020年大选中,有8%受访者从行动党转投反对党,3%从反对党转向行动党。
而在行动党转投反对党的摇摆选民中,男性占64%,同时也具有政治参与度较高、更关注国会是否有多元声音,以及对传统媒体信任度较低等特征。
反之,反对党转向行动党的选民则相对政治冷感,同时更看重候选人的素质。
然而,这是2020年大选的情况,未必能有效推估来届大选的情况。
例如,在2015年大选,从行动党转投反对党的选民面貌就与2020年的情况大相径庭。2015年从行动党转投反对党的选民多达七成是女性。

有调查显示,2015年及2020年大选票投不同政党的摇摆选民中,以从执政党转投反对党的选民居多。(海峡时报)
特征:年轻、收入较低者?
再参考另一份比较近期的研究。
新加坡民调机构黑箱研究(Blackbox Research)今年1月份对1310名新加坡选民展开的调查显示:
本地有26.8%选民仍未作出投票决定。
其中,年轻选民的犹豫程度最高。
30岁以下选民中,超过三分之一仍在观望。
相较之下,50岁以上的选民对来临大选的投票决定更为笃定,将近四分之三已经做好了决定。
从收入来看,低收入选民有36%还未决定如何投票,高于平均;反之,只有25%来自中等及高收入家庭的选民这么想。

年轻选民的投票决定更为浮动。(海峡时报)
本地网媒Jom Media委托市场调查公司Milieu Insight进行的另一份调查也得到了相似结论。
该份去年6月进行的调查显示,
28.5%本地选民仍不确定来届大选要投哪个政党。
同样的,该调查也发现,年纪越大的选民,对来届大选的投票选择越笃定。
年轻选民再度成为最符合摇摆选民的群体。
21至24岁选民有35.1%仍未决定来届大选要投谁,25至34岁选民也有33.4%同样在观望,两者比例皆低于整体平均。
以收入来看,收入低于3000新元的选民有36.4%还没作出决定,亦高于其他年龄层。
值得一提的是,在黑箱研究和Jom Media委托Milieu Insight进行的调查中,生活费都是选民最关心的课题。
哪个政党在生活费课题能提出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政见,或许就更有机会把摇摆选民手中的一票收归囊中。
不过调查终究只是调查。
美国总统选举结果不就证明了,一些人接受调查时未必完全说了真话。
这些调查结果,信不信由你,反正投票是秘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