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iok Meats计划在一两家高级餐厅出售其产品
Shiok Meats计划到2020年底在一两家高级餐厅出售其产品,到2030年,希望能生产足够的虾肉来喂养新加坡。她说:“30-30计划是可以实现的,但这取决于他们(政府)希望在食品工业的哪一部分先取得突破。”
积极参与全球农业科技投资
农业食品科技领域多年来快速增长,去年全球的融资规模创下新高,同比上扬43.2%至170亿美元(约229亿7300万新元)。新加坡更是亚洲地区中增幅最大的市场,筹集的款项同比大增82%至8400万美元。
新加坡这个小国和其他以农业为主的亚洲市场相比,在这方面的融资规模处于领先地位。获得注资的本地公司,包括日常用品与食品随选配送服务公司诚蜂(Honestbee),以及水产养殖学科技初创公司Umitron。它们分别筹集了3100万美元和820万美元。
新加坡对外国公司的注资也相当显著。刚登陆新加坡本地、以植物为原料制造肉类的美国公司Impossible Foods,以及美国农业科技初创公司Bowery Farming去年获得1亿1400万美元和9000万美元投资,而淡马锡控股都参与了这投资活动。这些也仅是其众多投资组合中的一小部分。
求贤若渴
不过,新领域的发展仍然需要时间。目前,包括垂直农业在内的农业技术领域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就是人才引入。农业技术领域业内人士表示,如何引导人们进入这一行业,无论是雇员还是消费者,是一项重要挑战,为此,相关企业正和政府机构合作,推广当地农产品,吸引新人才进入该行业,以确保长期创造就业机会。
新加坡未来不会缺乏开发和经营这类农业技术领域的人力资源,南洋理工大学教授保罗·滕(Paul Teng)认为,“作为一个一直以开放态度对待科学技术的国家,新加坡人很快就会接受此类农业技术。”
对中国的启示
毫无疑问,中国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物产,对于食品供应安全的危机感远没有新加坡感受得那么强烈,并且对于抵抗食品安全问题的弹性也相对更强。然而,2018年,中国合计进口的粮食总量达到了1.085亿吨,继续为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进口的谷物及谷物粉达到了2046.9万吨,进口的大豆达到了8803.1万吨。其实,从2002-2015年,中国的粮食进口量就已经增长了780%!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进口肉类及食用动物内脏总量同比增长23%。其中猪肉进口量增幅最大,同比增长63%至187459吨。羊肉进口量增长53%,牛肉进口量增长41%,冷冻鸡肉进口量增长26%。 受非洲猪瘟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生猪生产持续下滑,使猪肉供应相对偏紧。自201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的肉类进口呈现增长态势。未来中国肉类进口将进一步增加。据中国海关统计,中国猪肉进口主要来自德国、西班牙、美国、加拿大等15个国家。
如今,中国的双脚已不可避免地踏上了依赖海外粮食进口的疆土。难怪在中央电视台的采访中,著名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表示,中国粮食是不够吃的,要进口的;“现在国家还有钱买粮食,如果人家一卡你,不卖粮,那就麻烦了要饿肚子。这个是问题,是大问题”。同时,袁老也表达了对现在农业用工难的担忧,年轻人都不搞农业了。

2030年将不是简单的一年,是人类对应全球气候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时间大限年。根据联合国的数据,为了保持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摄氏度,到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必须减少55%。不管温室气体到底是不是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如何对应由全球气候变暖而可能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则是各国不能忽视的。
依靠自身特点和优势,新加坡发展农业科技对应食品安全问题无疑给很多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启迪。尽管国情各不相同,但目的都是一致的,食品安全等于国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