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iok Meats計劃在一兩家高級餐廳出售其產品
Shiok Meats計劃到2020年底在一兩家高級餐廳出售其產品,到2030年,希望能生產足夠的蝦肉來喂養新加坡。她說:「30-30計劃是可以實現的,但這取決於他們(政府)希望在食品工業的哪一部分先取得突破。」
積極參與全球農業科技投資
農業食品科技領域多年來快速增長,去年全球的融資規模創下新高,同比上揚43.2%至170億美元(約229億7300萬新元)。新加坡更是亞洲地區中增幅最大的市場,籌集的款項同比大增82%至8400萬美元。
新加坡這個小國和其他以農業為主的亞洲市場相比,在這方面的融資規模處於領先地位。獲得注資的本地公司,包括日常用品與食品隨選配送服務公司誠蜂(Honestbee),以及水產養殖學科技初創公司Umitron。它們分別籌集了3100萬美元和820萬美元。
新加坡對外國公司的注資也相當顯著。剛登陸新加坡本地、以植物為原料製造肉類的美國公司Impossible Foods,以及美國農業科技初創公司Bowery Farming去年獲得1億1400萬美元和9000萬美元投資,而淡馬錫控股都參與了這投資活動。這些也僅是其眾多投資組合中的一小部分。
求賢若渴
不過,新領域的發展仍然需要時間。目前,包括垂直農業在內的農業技術領域面臨的最大的挑戰就是人才引入。農業技術領域業內人士表示,如何引導人們進入這一行業,無論是雇員還是消費者,是一項重要挑戰,為此,相關企業正和政府機構合作,推廣當地農產品,吸引新人才進入該行業,以確保長期創造就業機會。
新加坡未來不會缺乏開發和經營這類農業技術領域的人力資源,南洋理工大學教授保羅·滕(Paul Teng)認為,「作為一個一直以開放態度對待科學技術的國家,新加坡人很快就會接受此類農業技術。」
對中國的啟示
毫無疑問,中國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豐富物產,對於食品供應安全的危機感遠沒有新加坡感受得那麼強烈,並且對於抵抗食品安全問題的彈性也相對更強。然而,2018年,中國合計進口的糧食總量達到了1.085億噸,繼續為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進口的穀物及穀物粉達到了2046.9萬噸,進口的大豆達到了8803.1萬噸。其實,從2002-2015年,中國的糧食進口量就已經增長了780%!
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進口肉類及食用動物內臟總量同比增長23%。其中豬肉進口量增幅最大,同比增長63%至187459噸。羊肉進口量增長53%,牛肉進口量增長41%,冷凍雞肉進口量增長26%。 受非洲豬瘟疫情等多重因素影響,中國生豬生產持續下滑,使豬肉供應相對偏緊。自2018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的肉類進口呈現增長態勢。未來中國肉類進口將進一步增加。據中國海關統計,中國豬肉進口主要來自德國、西班牙、美國、加拿大等15個國家。
如今,中國的雙腳已不可避免地踏上了依賴海外糧食進口的疆土。難怪在中央電視台的採訪中,著名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表示,中國糧食是不夠吃的,要進口的;「現在國家還有錢買糧食,如果人家一卡你,不賣糧,那就麻煩了要餓肚子。這個是問題,是大問題」。同時,袁老也表達了對現在農業用工難的擔憂,年輕人都不搞農業了。

2030年將不是簡單的一年,是人類對應全球氣候變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時間大限年。根據聯合國的數據,為了保持將全球變暖限制在1.5攝氏度,到203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必須減少55%。不管溫室氣體到底是不是氣候變暖的罪魁禍首,如何對應由全球氣候變暖而可能造成的食品安全問題則是各國不能忽視的。
依靠自身特點和優勢,新加坡發展農業科技對應食品安全問題無疑給很多國家提供了寶貴經驗和啟迪。儘管國情各不相同,但目的都是一致的,食品安全等於國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