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椰友有没有一种感觉:平时常去的餐馆,今年易主、关门越来越频繁了?
商场内的餐厅店面经常易主,就连食阁的摊位也时常关门停业。
各位的体感完全正确,莱坊(Knight Frank)最新发布的第三季零售报告显示,新加坡本地的餐饮业这两年的关店规模甚至比疫情期间还要高。
2024年1-9月期间,一共有2465家餐饮公司停业,平均每个月有274家退出市场。
而比较去年,2023年平均每月关闭的商家为229家,同比增加了接近两成!

图源:早报
报告认为,大量关店的原因或许和大量海外品牌冲击新加坡市场有关,他们给本土品牌造成了压力,让这些企业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不得不退出市场。
真的是这样吗? 不去吃,因为太贵了 贵!贵!贵!
严格地来说,造成餐馆歇业的最主要因素,其实是贵!
过去连续两年,新加坡消费税GST从7%,分别上调至8%和9%。
从2024年开始,去餐厅吃饭后的价格,需要先缴纳10%的服务费,之后在已经加上服务费的总价上继续征收9%的消费税,相当于一共要额外支出10%+10%*9%+9%=19.9%的成本。
100新币成本的饭菜,需要支付餐厅119.9新币,放在任何人身上都是一笔需要考虑一下的负担!

除了GST造成的“贵”以外,成本上涨也是不可小觑的因素。
新加坡没有自己的农业,因此米饭、米饭、蔬菜以及部分肉类,全靠海外进口。
乌克兰和中东战争影响全球供应链,全球气候异常也影响农作物的收成,2023-2024年这一年中,经业内人士透露原材料价格几乎上涨了一倍。
三公斤一包的面条从2.7新币上涨到4.5新币,而一桶油的价格从20新币上涨到了40新币。

人工成本越来越高昂也是餐馆面临的难题,本地员工要价高、外国员工签证又很难批。
GST和成本的双重叠加,让消费者更没有热情去餐馆消费,在食阁随便吃吃、或者干脆在家开火的比例越来越高。
餐馆成本高居不下、食客消费意愿减弱,两者夹击当然令很多的商家都选择了关门。
“有些餐馆,其实早该倒闭了”
新加坡食客一定是全球最精明的食客。能在这个全世界最贵的国家生存下来的新加坡食客们,一定不是普通人。
近期一位网友向椰子吐槽说,新加坡的一些餐馆不关门,简直是没有天理!然后他晒出自己吃火锅的账单,简直令人咂舌:

懂美食的人都知道,北京炭火铜锅里面的主要原料,真的就只有一点清水......(如下图)

示意图
咱就横向对比一下,某知名品牌一个番茄锅的锅底价格,也不过13新币左右啊。
所以,这家店的一锅清水居然要价18新币?emm……难道是燃烧的炭……非常金贵?
还有一个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收费,就是谷饲肥牛了。听起来很美好,但是一盘6片,收费32新币,

示意图
网友说,自己和朋友两个人吃完,感觉完全不够塞牙缝的根本没吃饱,就被收了200新币。
这家店简直大名鼎鼎,在谷歌上也是齐刷刷骂声一片,贵到无厘头。

“非常非常贵!锅底就是普通白水加点红枣生姜,居然要价18新币!......如果你喜欢吃这种火锅,最好去找另一家。或者直接去随便一家火锅店要个清水汤底,并要求他们加姜,这样是免费的!!!”
根据最新统计,新加坡的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1万9700新元,已经超过了美国的水平,但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加上高昂的拥车费、生活成本、教育费、GST……人均40-60新币尚能接受,人均100新币,真的只能说拜拜了您呐!
于是在40-60新币/人的消费水平之下,谁能控制成本、谁能提高口味、谁能维持服务水平,便成了餐馆的生死存亡之战。 外国品牌极速攻占新加坡
新加坡曾经的餐饮业,或许有时候给人一种“整个行业都在养老”的错觉。
有人说,小贩中心的确价格平易近人,但如果说口味……除了藏在某些小贩中心只有老饕才知晓的老字号外,大部分的食物其实都千篇一律。

虽然给了服务费,但一些本地餐饮业者,好像也没提供什么服务……

图源:小红书@阿媛是只荤兔吖
2023年王家卫执导的大热电视剧《繁花》中,有一个经典片段——饭店老板娘给男主宝总送了一条鲇鱼,并讲了一套“鲇鱼效应”,暗示整个上海滩的投资界即将变天。
而这样的情景同样也出现在新加坡的本土市场中,鲇鱼来了,从四面八方来。
而已经适应了温吞水的本地餐饮业,好像在日复一日的“温水煮青蛙”中,丧失了竞争力。

首先伴随着韩剧席卷全世界的,便是不断在韩剧中植入的韩国美食。
原本略显单调的韩餐,就这样迅速风靡了全球包括新加坡,各种韩式炸鸡店开始在新加坡落地生根,丹戎巴葛一带还有条“韩国街”。

图源:Flickr
中餐也强势出海,很多中国饮食品牌迈向国际的第一站,就选在了新加坡。
从2014年的寥寥无几,到现在,随便去个商场,可能就能吃到中国菜。你别管它正宗不正宗,它就是来自中国的品牌。

图源:早报
比如在寸土寸金的乌节路商场313@somerset内,就在单单这一座商场里,每逛一层就能看到各种来自中国的餐饮品牌。
有聚餐约会时去的太二酸菜鱼、探鱼,刚过中午11点半,很多优质餐馆门前已经开始排队等位。:


也有上班族常去打牙祭,在新加坡还比较少见的贵州牛羊粉:

但商场内最受欢迎的可能还是来自中国的茶饮品牌。
瑞幸和喜茶,原本在这座商城里“分庭抗礼”。


最近,又有一条大“鲶鱼”入驻了......霸王茶姬把店开在了这里,下单后排队等个1-2小时,简直不要太正常......


可想而知,新加坡本土餐饮业者遭遇的冲击有多大......
或许,如何和这些“外来的会念经的和尚”合作,是新加坡餐饮人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了。
说起来,新加坡到底是美食天堂还是美食荒漠的话题,曾经一直都争论不休——热爱本地食物的人会盛誉肉骨茶、海南鸡饭、叻沙(Laksa)、黑胡椒螃蟹等等美食……
但总有外来人会反唇相讥:肉骨茶不过是白胡椒排骨汤;海南鸡饭和白斩鸡配饭没什么区别;叻沙(Laksa)的浓烈味道让人难以适应;黑胡椒螃蟹味道不错但实在很贵。
但也有不少长期生活在新加坡又离开这个国家的人,最终会怀念那一口的独特味道。

图源:小红书 @多多
在新加坡这种每一分钱都要掰成两半花的地方,新加坡人对更优质餐馆的敏锐洞察力极高。
曾经的新加坡食客们,习惯了南洋风味的老味道,也习惯了小贩中心吃饱、餐厅改善生活的简单模式。
而如今,新加坡餐饮业的难度已经升级。这是一个不思变就会被淘汰的时代,却也只有在这样的竞争之下,才有真正黑马脱颖而出。
如何降低成本?如何提高口味?如何增效服务?
新加坡的餐饮业者,或许真的要好好想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