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椰友有沒有一種感覺:平時常去的餐館,今年易主、關門越來越頻繁了?
商場內的餐廳店面經常易主,就連食閣的攤位也時常關門停業。
各位的體感完全正確,萊坊(Knight Frank)最新發布的第三季零售報告顯示,新加坡本地的餐飲業這兩年的關店規模甚至比疫情期間還要高。
2024年1-9月期間,一共有2465家餐飲公司停業,平均每個月有274家退出市場。
而比較去年,2023年平均每月關閉的商家為229家,同比增加了接近兩成!

圖源:早報
報告認為,大量關店的原因或許和大量海外品牌衝擊新加坡市場有關,他們給本土品牌造成了壓力,讓這些企業在強大的競爭壓力下不得不退出市場。
真的是這樣嗎? 不去吃,因為太貴了 貴!貴!貴!
嚴格地來說,造成餐館歇業的最主要因素,其實是貴!
過去連續兩年,新加坡消費稅GST從7%,分別上調至8%和9%。
從2024年開始,去餐廳吃飯後的價格,需要先繳納10%的服務費,之後在已經加上服務費的總價上繼續徵收9%的消費稅,相當於一共要額外支出10%+10%*9%+9%=19.9%的成本。
100新幣成本的飯菜,需要支付餐廳119.9新幣,放在任何人身上都是一筆需要考慮一下的負擔!

除了GST造成的「貴」以外,成本上漲也是不可小覷的因素。
新加坡沒有自己的農業,因此米飯、米飯、蔬菜以及部分肉類,全靠海外進口。
烏克蘭和中東戰爭影響全球供應鏈,全球氣候異常也影響農作物的收成,2023-2024年這一年中,經業內人士透露原材料價格幾乎上漲了一倍。
三公斤一包的麵條從2.7新幣上漲到4.5新幣,而一桶油的價格從20新幣上漲到了40新幣。

人工成本越來越高昂也是餐館面臨的難題,本地員工要價高、外國員工簽證又很難批。
GST和成本的雙重疊加,讓消費者更沒有熱情去餐館消費,在食閣隨便吃吃、或者乾脆在家開火的比例越來越高。
餐館成本高居不下、食客消費意願減弱,兩者夾擊當然令很多的商家都選擇了關門。
「有些餐館,其實早該倒閉了」
新加坡食客一定是全球最精明的食客。能在這個全世界最貴的國家生存下來的新加坡食客們,一定不是普通人。
近期一位網友向椰子吐槽說,新加坡的一些餐館不關門,簡直是沒有天理!然後他曬出自己吃火鍋的帳單,簡直令人咂舌:

懂美食的人都知道,北京炭火銅鍋裡面的主要原料,真的就只有一點清水......(如下圖)

示意圖
咱就橫向對比一下,某知名品牌一個番茄鍋的鍋底價格,也不過13新幣左右啊。
所以,這家店的一鍋清水居然要價18新幣?emm……難道是燃燒的炭……非常金貴?
還有一個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收費,就是谷飼肥牛了。聽起來很美好,但是一盤6片,收費32新幣,

示意圖
網友說,自己和朋友兩個人吃完,感覺完全不夠塞牙縫的根本沒吃飽,就被收了200新幣。
這家店簡直大名鼎鼎,在谷歌上也是齊刷刷罵聲一片,貴到無厘頭。

「非常非常貴!鍋底就是普通白水加點紅棗生薑,居然要價18新幣!......如果你喜歡吃這種火鍋,最好去找另一家。或者直接去隨便一家火鍋店要個清水湯底,並要求他們加姜,這樣是免費的!!!」
根據最新統計,新加坡的人均年收入達到了11萬9700新元,已經超過了美國的水平,但誰的錢都不是大風刮來的,加上高昂的擁車費、生活成本、教育費、GST……人均40-60新幣尚能接受,人均100新幣,真的只能說拜拜了您吶!
於是在40-60新幣/人的消費水平之下,誰能控制成本、誰能提高口味、誰能維持服務水平,便成了餐館的生死存亡之戰。 外國品牌極速攻占新加坡
新加坡曾經的餐飲業,或許有時候給人一種「整個行業都在養老」的錯覺。
有人說,小販中心的確價格平易近人,但如果說口味……除了藏在某些小販中心只有老饕才知曉的老字號外,大部分的食物其實都千篇一律。

雖然給了服務費,但一些本地餐飲業者,好像也沒提供什麼服務……

圖源:小紅書@阿媛是只葷兔吖
2023年王家衛執導的大熱電視劇《繁花》中,有一個經典片段——飯店老闆娘給男主寶總送了一條鯰魚,並講了一套「鯰魚效應」,暗示整個上海灘的投資界即將變天。
而這樣的情景同樣也出現在新加坡的本土市場中,鯰魚來了,從四面八方來。
而已經適應了溫吞水的本地餐飲業,好像在日復一日的「溫水煮青蛙」中,喪失了競爭力。

首先伴隨著韓劇席捲全世界的,便是不斷在韓劇中植入的韓國美食。
原本略顯單調的韓餐,就這樣迅速風靡了全球包括新加坡,各種韓式炸雞店開始在新加坡落地生根,丹戎巴葛一帶還有條「韓國街」。

圖源:Flickr
中餐也強勢出海,很多中國飲食品牌邁向國際的第一站,就選在了新加坡。
從2014年的寥寥無幾,到現在,隨便去個商場,可能就能吃到中國菜。你別管它正宗不正宗,它就是來自中國的品牌。

圖源:早報
比如在寸土寸金的烏節路商場313@somerset內,就在單單這一座商場裡,每逛一層就能看到各種來自中國的餐飲品牌。
有聚餐約會時去的太二酸菜魚、探魚,剛過中午11點半,很多優質餐館門前已經開始排隊等位。:


也有上班族常去打牙祭,在新加坡還比較少見的貴州牛羊粉:

但商場內最受歡迎的可能還是來自中國的茶飲品牌。
瑞幸和喜茶,原本在這座商城裡「分庭抗禮」。


最近,又有一條大「鲶魚」入駐了......霸王茶姬把店開在了這裡,下單後排隊等個1-2小時,簡直不要太正常......


可想而知,新加坡本土餐飲業者遭遇的衝擊有多大......
或許,如何和這些「外來的會念經的和尚」合作,是新加坡餐飲人需要仔細考慮的問題了。
說起來,新加坡到底是美食天堂還是美食荒漠的話題,曾經一直都爭論不休——熱愛本地食物的人會盛譽肉骨茶、海南雞飯、叻沙(Laksa)、黑胡椒螃蟹等等美食……
但總有外來人會反唇相譏:肉骨茶不過是白鬍椒排骨湯;海南雞飯和白斬雞配飯沒什麼區別;叻沙(Laksa)的濃烈味道讓人難以適應;黑胡椒螃蟹味道不錯但實在很貴。
但也有不少長期生活在新加坡又離開這個國家的人,最終會懷念那一口的獨特味道。

圖源:小紅書 @多多
在新加坡這種每一分錢都要掰成兩半花的地方,新加坡人對更優質餐館的敏銳洞察力極高。
曾經的新加坡食客們,習慣了南洋風味的老味道,也習慣了小販中心吃飽、餐廳改善生活的簡單模式。
而如今,新加坡餐飲業的難度已經升級。這是一個不思變就會被淘汰的時代,卻也只有在這樣的競爭之下,才有真正黑馬脫穎而出。
如何降低成本?如何提高口味?如何增效服務?
新加坡的餐飲業者,或許真的要好好想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