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龙总理的执政生涯已满20年,他从小见证了新加 坡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32岁时,他踏足政界,52岁时成为总理。在他接下来的20年领导之下,新加坡保持了独特性,并成功应对了日益复杂的世界。

图源:ST
李显龙自2004年首次担任总理以来,便展现出了对国家领导的精确把握。在国庆集会上长达三小时的演讲中,他以其坦率、说服力、自嘲和鼓舞人心的风格,赢得了听众的支持。
观察家们原本以为他会谨慎地发表首次演讲,但当他提出有争议的话题时,他们感到惊讶,比如提议开一家赌场,因为他预示著一个更加开放的新加坡。
他深知自己以强硬形象著称,因此曾幽默地表示:“我知道一些新加坡人担心新总理可能非常凶猛,可能会促使新加坡人跑得更快。”然而,他的举止——眼镜后面闪烁的眼睛和一张常露笑容的面孔,显示出他可能不会是一个严厉的首相。
在这20年的领导下,他使新加坡保持了独特性,并引领它穿越了一个日益复杂的世界。他甚至以幽默的方式批评过去的政策,比如提到在滨海艺术中心外看到年轻人用粉笔在人行道上画画,他笑着说:“15年前,我们可能会鞭打他们,但今天,我们不会了,所以,我认为我们已经改变了。”
李显龙是新加坡开国总理李光耀的长子,以聪明和苛刻著称。他曾在国防部长、贸易和工业部以及财政部任职,并于1990年成为副总理。在早期,他以严厉著称,但也开放,愿意给予第二次机会。

图源:ST
他自1985年起就参与了经济决策,当时被任命为经济委员会主席,帮助新加坡走出经济衰退;2001年,他领导了经济审查委员会,预见到新加坡需要成为一个知识型经济体,呼吁促进创新、创造力和企业家精神,并放松对经济的管制和自由化。
在2003年与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病毒作斗争的同时,这些仍然是新加坡的指导方针,他还与时任律政部长贾库玛在许多重大法律和宪法问题上密切合作。
“虽然他不是律师,但他可以在与司法部或总检察长办公室的官员就法律事务进行任何讨论时坚持自己的立场。”贾库玛教授说,“他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对多年前做过、说过或写过的事件和事情有着惊人的记忆力。他有能力把握大局,但对细节有敏锐的洞察力。此外,他果断果断,这是任何领导者的重要品质。“
李显龙在52岁时接替吴作栋成为新加坡第三任总理,用今天的标准来看,他是一个年轻的前辈,但充满活力,时间似乎已经抚平了锋利的边缘。他在2004年的首次集会演讲中,描绘了一个充满希望和机遇的新加坡愿景并承诺重新审视政策,让新加坡人实现这一目标。
他宣布了几项令人愉悦的改变:
在教育方面,他的政府将投入大量资金,在学校增加近3 000名教师,母语教学将考虑到个人能力。
带薪产假将从8周提高到12周,公务员家属的医疗福利(当时仅适用于男性公务员的家属)将扩大到女性公务员。
最响亮的掌声是将公务员制度从每周工作 5 天半改为每周工作 5 天。
他甚至讨论了赌场的可能性,表示这将吸引游客,并为新加坡带来可观的收入。他承诺将找到保护新加坡人免受赌博弊病的方法,并强调这并非非黑即白的问题,而是在寻找一种合适的中间道路。
李显龙的实用主义和远见卓识,贯穿了他20年的总理生涯
在2018年的总统讲话辩论中,他强调:“政府不是意识形态的,我们是务实的。”他提出,政府将尝试任何有效的方法,从自身和他国的经验中学习,但同时也必须面对现实,识别出那些看似有希望但实际行不通的方案。
这种务实的态度使得新加坡能够在日益复杂的世界中灵活应对。在李显龙的领导下,新加坡成功地度过了恐怖主义威胁、社交媒体兴起、中美竞争加剧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挑战,其中最严峻的危机包括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和2020年开始的新冠肺炎大流行。
这个面积7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400万的岛屿国家,必须不断努力,以免被全球事件所吞没。
李显龙在2015年的拉惹勒南讲座上指出:“在一个不确定、有时甚至是危险的世界中,新加坡将永远是一个小国。”它被更大的邻国所包围,位于大国利益交汇的多元化地区。
他强调,尽管新加坡没有自然资源,只有智慧和外汇储备,但这些资产是经过辛勤积累的,帮助国家度过了困难时期,这些事实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太可能改变。
自由市场经济和社会保障之间的“动态平衡”
李显龙曾将他的国内政策描述为自由市场经济和社会保障之间的“动态平衡”。他认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对于政府能够为改善生活的方案提供资金至关重要,而技能提升和住房补贴等社会政策则支持经济增长。
与他的两位前任一样,李显龙也面临着新加坡成功的不稳定性质所带来的挑战。他在2012年向新加坡经济学会发表演讲时表示:“我们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我们没有把成功视为理所当然,我们的脆弱感以及我们面临竞争的意识,是其新加坡人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当新加坡成为全球城市,新加坡人才能享受到与发达国家相媲美的生活质量,让孩子过上比以往更好的生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加坡必须拥有一个成功的、不断增长的经济。
“我们不能通过花掉我们从老一辈人那里的继承来做到这一点,我们也不能通过从地下抽取石油或天然气来做到这一点,只有当我们的经济繁荣并创造财富时,我们才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投资于我们的城市和我们的人民,让我们所有人的生活更美好。“

图源:ST
李显龙指出,樟宜机场致力于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机场,而不是第二好的机场,新加坡也必须以出类拔萃为目标,如果新加坡人满足于在城市联盟中高于平均水平,就会失败。
一些新加坡人更希望增长放缓,甚至低于经济潜力的增长,他们认为,新加坡已经取得了足够的物质成功,应该减少对经济因素的重视,而更多地考虑社会因素。李显龙表示,他尊重他们的观点,但他认为,物质目标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成长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改善我们生活和实现目标的手段。
数据显示,从2004年到2023年,新加坡的人均本地生产总值从约27,600新元增长到约84,700新元,同期,就业月收入中位数从2,326新元翻了一番多,达到5,197新元。自2003年以来,总体通货膨胀率平均为2.08%。这些数据表明,新加坡在李显龙的领导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以经济增长为核心到注重社会包容性的转变
新加坡的社会政策经历了从以经济增长为核心到注重社会包容性的转变。
在李光耀时代,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经济现代化、建立军队、提供基本住房和教育年轻且贫困的人口。1990年代,吴作栋政府继续强调经济增长,但同时也注意到了收入不平等的加剧,并推出了针对性的计划,如教育基金Edusave、公积金充值和新新加坡股票计划,以缩小收入差距。
当李显龙接任总理时,社会政策的焦点已经发生了变化。政府的关注点已经从传统的增长模式转变为如何照顾社会中较弱和脆弱的人群,如何应对收入不平等、社会流动性和环境问题。

图源:ST
李显龙于2005年成立ComCare基金,为低收入新加坡人提供社会援助,强调“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帮助低收入的新加坡人及其家属摆脱贫困陷阱。”在2007年国庆集会的演讲中,他讨论了收入差距及其对教育、老龄化和住房的影响,这是其他发达经济体面临的一个问题,因为底层的工资跟不上顶层的工资,许多陷入困境的人是老年人。
他说,第一个总体战略是发展经济并创造资源来解决有需要的人的问题,“没有资源,你可以说话,你可以同情,你可以感受到痛苦,但你无法解决问题。“
这些变化反映了新加坡社会政策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更加注重社会包容性和公平性的转变。
新加坡在李显龙领导下的社会政策变迁
在李显龙总理的领导下,新加坡的社会政策经历了显著的转变,旨在提高低收入工人的福祉,同时确保国家能够继续吸引人才。2007年推出的“工作津贴”计划是社会保障的一个里程碑,通过增加低收入工人的工资来帮助他们为退休储蓄。这一政策体现了政府对个人责任的强调,即在获得帮助之前,人们必须先工作。
2010年代初期,政府推出了更多计划以确保人们不会掉队。2012年,时任财政部长尚达曼宣布了一项针对中低收入家庭的永久性消费税券计划,以及一项银质住房奖金,以帮助老年人在缩小到较小的公寓时获得现金奖金。李显龙在当年的集会上表示,这是新加坡战略方向的重大转变,为更强大的社会安全网奠定了基础。

图源:ST
李显龙在2013年的集会上发表了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演讲,更清楚地阐述了政府的新前进方向,他承诺政府将“与所有新加坡人分享我们进步的成果,并提高穷人的水平”,承认国家建设方法的战略转变。他强调,新加坡是建立在个人、社区和国家的努力之上的,每个国家都发挥着互补的作用。政府为充满活力的经济和良好的就业机会创造了条件,通过教育、住房和医疗保健对新加坡人进行了大量投资,但保持国家福利低廉、有针对性、严格。
然而,李显龙也承认,世界已经变了。他说:“如果我们过分依赖个人,仅靠他们的努力是不够的,尤其是在低收入家庭等弱势群体中,如老年人,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平衡。社区和政府将不得不采取更多措施来支持个人。”
他向该国做出了三项保证:为了让每个公民都能公平地分享国家的成功,并提高低收入新加坡人的收入和财富,将采取更多措施;社会安全网将得到加强,特别是在医疗保健方面;还将做更多的工作,使每个人都能走上进步的道路。
在李显龙的领导下,社会支持变得更加包容、令人振奋,并涵盖了新加坡人的“整个生命周期”。与此同时,人们将通过共同支付来分担责任。政府推出了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房和生活费用在内的一系列帮助计划。
在教育和儿童保育方面,政府在学前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在住房方面,政府推出了各种有针对性的补助金,包括为购房者提供高达30,000美元的住房补助金,以便与父母同住或与父母住在一起;在医疗保健方面,基本健康保险计划MediShield于2015年被MediShield Life取代,提供终生覆蓋。
这些政策的转变体现了李显龙领导下新加坡对个人、社区和国家的共同努力,以及通过投资教育、住房和医疗保健来提高新加坡人的生活水平。同时,这些政策也体现了对个人责任的强调,即通过共同努力,新加坡人可以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充满活力的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