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去年一年,新加坡就出现了31,728起诈骗案,和2021年的2,3933起相比增加32.6%,这些案件涉及的金额高达6亿6070万元。

2022年的五大类型诈骗案分别是电子商务诈骗、投资诈骗、钓鱼诈骗、求职诈骗和“冒充友人”电话骗局。这五大类型诈骗占诈骗案总数的82.5%,而电子商务诈骗则已经连续四年出现在五大类型诈骗中。
今天小编就来盘点一下常见的诈骗类型和诈骗手段,希望小伙伴们看完后可以提高警惕,防止被骗!
01 常见的诈骗类型
电商诈骗
当我们在电商平台上购物时,如果收到中奖信息或者看到有人以低价促销商品,并要求买家预先支付费用时,就得多加小心了:因为这很可能是一个引诱受害者消费的骗局,诈骗者在收到转账后便会消失。而涉及的连结更有可能是木马病毒。

投资诈骗
诈骗者会通过承诺高回报投资或赠与遗产来诱骗受害者,受害者付了钱后往往期望得到更高的收益,最后却得到很少或根本没有回报。根据联合早报的报导,投资诈骗也是总涉案金额最高的诈骗类型。

银行相关钓鱼诈骗
诈骗者经常会冒充银行职员,向受害者索取个人资料。索取的资料包括一次性密码、银行卡号、身份证号码等。警方表示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先与银行确认,发现是诈骗行为后可直接屏蔽。

求职诈骗
骗子先以佣金吸引受害人完成简单的调查,再提供假的工作机会骗取钱财。受害人一般会通过手机通讯平台Whatsapp或Telegram收到邀请,回答同送餐平台Deliveroo或FoodPanda,或旅游及其他活动相关的调查,完成调查后就会收到一笔佣金。

一旦受害人上钩,骗子就会进一步提供其他的工作,要求他们在诈骗网站开设账号并把钱汇入指定的银行户头。受害人一般在发现无法从户头提取佣金或骗子失联后,才警觉受骗。
冒充他人或机构诈骗
如果碰到朋友突然通过简讯或电话向自己借钱的情况,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对方可能不是朋友本人,而是冒充朋友行骗的罪犯。
更常遇到的是冒充移民局、卫生部、大使馆甚至是海关的电话,可以先选择挂断电话,之后到官方网址用电话或邮件联系工作人员进行核实。
02 常见的诈骗套路
01要求立刻汇款
许多骗子一开口会利用话术进行各种施压,不给受害者冷静考虑与核实的时间,要求受害者立刻汇款。
02索取个人资料
骗子会在电话里向受害者索取许多私人的重要信息,例如名字、生日、身份证号码、国籍和常用联络号码,并且声称能够协助解决受害者现在遇到的问题。
03要求对外保密
骗子通常会要求受害者将这件事对亲人、朋友保密,以防受害者的亲友识破骗局。
04伪装成本地来电
许多诈骗电话都是看起来是本地号码的8位数字电话号码。但是,如果看到电话号前面还有一个前缀“+”,我们就得多加小心,因为这很可能是伪装成本地来电的境外诈骗来电。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本地电话,来电显示是没有“+”的。

05冒充政府机关
在许多针对中国公民的诈骗案例中,犯罪分子也会冒充中国或新加坡本地政府部门,要求受害人提供个人账户信息。通常他们会在通话中语气严肃地冒充某某机构政府人员,表示正在调查一起关于受害者的跨国犯罪案,可能会影响到受害者的IC权限、出入境权限与居留权,要想顺利解决问题,就必须按照他们的指示来汇款。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先冷静下来,第一时间拨打官方电话核实,及时识破骗局。需要注意的是,新加坡政府机构的电话往往是“6”开头的,而“8、9”开头的电话一般都是个人手机。
03 如何应对电信诈骗
冷静核实
面对猝不及防的诈骗来电,我们一定要保持冷静,拨打反诈骗热线 1800-722-6688 查询核实。如果已经造成重要资料泄露与财产损失,可拨打 999 报警。如遇到跨境危险,也可以拨打中国驻新加坡使馆领事保护与协助紧急求助电话:+65-64750165 (24小时)
保管重要信息
在接到不明电话时,请不要随意接听或者回拨,也不要轻易将自己的个人资料泄露给陌生人。银行用户名、银行密码、一次性密码OTP(one time password)等信息,都是对犯罪人员十分有利的资料。平时大家也不要轻易向别人泄露自己的银行账号和电话号码,避免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卷入电话诈骗。
对可疑号码提高警惕
每次接电话前,先仔细看一眼来电号码。面对"+"号开头的可疑来电,我们需要多留一个心眼。同时,我们也可以下载官方推出的防诈骗APP:Scam Shield,这款APP可以能通过人工智能科技辨认可疑的简讯,也可以自动查询来电是否属于已知的诈骗号码。当程序发现有关号码曾被举报,就会自动屏蔽号码。

结 语
以上就是关于新加坡电信诈骗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工作学习在外,小伙伴们一定要提高警惕保护好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