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慢慢变热
夏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随之而来的夏季疾病也多了起来!
这不,每年季节性的传染病登革热如期而至
4月7日,据新加坡国家环境局发布公告表示:
新加坡今年一季度登革热病例数量已超过2000例
大大高于去年同期的约600例!
这意味着新加坡也即将进入登革热高峰期!

虽说是季节性常见病
但也不容小觑!!!
尤其是家里有小孩的家长,更应该重视起来
据当地媒体8日援引新加坡环境和水资源部部长马善高的话报道:
今年一季度的登革热病例中已有3人死亡
所以,一定要警而惕之!
以下这些信息,你应该了解一下

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dengue)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登革病毒感染后可导致隐性感染、登革热、登革出血热。
典型的登革热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部分患者出现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登革热有哪些症状?
潜伏期3~14日,平均为4至7日左右。临床上将登革热分为典型、轻型和重型。
1.典型登革热
(1)发热。起病大多突然,体温迅速达39℃以上,一般持续2~7日,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日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呈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发病时伴有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可有感觉过敏、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颜面和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发热期可出现相对缓脉。
(2)皮疹。于发病后2~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和四肢,部分患者见于面部,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稍有刺痒,也有在发热最后1日或在热退后,于脚、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窝等处出现细小淤斑,1~3日内消退,短暂遗留棕色斑,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
(3)出血。于发病后5~8日,约半数病例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肤淤点、胃肠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4)其他。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轻触痛。可有肝大,脾大少见。个别病例有黄疸。病后患者常感虚弱无力,完全恢复常需数周。
2.轻型登革热
症状体征较典型登革热轻,发热及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不出诊,没有出血倾向,浅表淋巴结常肿大,其临床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易被忽视,1~4天痊愈。
3.重型登革热
患者早期表现与典型登革热相似,在病程第3~5日病情突然加重,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颈强直等脑膜炎表现。有些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本型常因病情发展迅速,多因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在24小时内死亡。


对于登革热,新加坡政府也在极力制止
新加坡国家环境局说,有关机构已经在全国各地部署了约5万个诱捕器
以吸引和捕获正在寻找产卵场所的雌性伊蚊
这些诱捕器组成的监控系统数据显示
今年3月伊蚊的数量仍然处于高水平

而且,到6月份开始,登革热才真正进入最泛滥期
我们一定要警惕起来
防患于未然
做好措施,尽量减少发病率!

图 / 网络
资料参考 / 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