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内跳槽至新加坡工作的经验分享

2019年10月23日   •   4万次阅读

新加坡公共运输发达,Google Map 在手说走就走。我的选择和国内类似,能坐地铁尽量就不会选择公交车,因为坐公交车有几点不爽,如果你不熟悉新加坡或者不会熟练使用 Google Map 建议不要轻易乘坐公交车。

乘坐地铁切记不可吃喝、吸烟、携带榴梿、大声喧哗和带宠物,乘坐公交车的规定与地铁类似但有以下额外注意事项

公交车来之前一定要招手才会停

在到达下一站前一定要按 Stop 红色停车按钮,不然不会停

下车时还要再刷一次交通卡确认付款

除了公交车和国内差异较大以外,平时过马路记得按一下身边的指示灯,你不按或者对面也没人按,那你就不用想着过去了

这边的公交卡称为 EZ-Link,想刷 NFC 不好意思没有小米和华为,请购买 NFC SIM card。虽然充值很方便支持国内双币信用卡,但我还是很想念上海二维码扫码进闸机。另外新加坡地铁站没有安检,没有安检,没有安检。

我丢过一次地铁卡,为了挽回里面 25 新币我第一次主动走进新加坡警察局开具丢失证明,他们做事确实负责而高效,不过我因为操作失误导致旧卡数据没有正常转移到新卡,超过 7 天申报时间我也没有办法无力回天,所以再一次怀念下国内的手机刷卡。

新加坡已经遍布 Mobike 和 ofo,摩拜的国内账户可以在这里直接使用,ofo 需要重新注册。

新加坡打车市场已经被 Grab 一统江湖,Uber 和滴滴出行都入股 Grab,另外 Grab 打车很安全而且支持支付宝 (Alipay),普通计程车都支持微信和支付宝

关于机票从上海往返新加坡的航班很多,价格和飞行时间比较透明就不多说了,我这里还是推荐大家体验下新加坡航空 (Singapore Airlines) 的服务,今年航空公司评选又站回全球第一,即使乘坐经济舱也不要忘记品尝一下新加坡司令哈。

今年国庆节期间我和老婆买了新加坡至四川成都的 5 日往返机票,新加坡航空旗下的胜安航空 (SilkAir),令我感到惊喜的是 2 人机票往返价格总共才 1600 人民币。

新加坡拥车成本比较高,虽然公共运输发达,但是开车的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新加坡和国内的走位不一样,行走避让和司机开车位置与国内正好相反。

传统的四大金刚扯完了,我们再聊一些逆转未来的话题

安全

新加坡的安全本质上是基于严格的法律加上遍布各地的摄像头,你如果想挑战下不如先了解下鞭刑的酸爽和罚款罚到你肉疼的数字。

吸烟,喝酒,乱扔垃圾在法律中都有明确要求,虽然不能百分百杜绝抽烟现象,但你走在马路上不会遇到随意吐痰也不需要提防狗屎。穿过十字路口车辆都会早早的自觉停下来等你先过去,新加坡随处可见的就是无障碍设施,地铁沿线基本都设置了棚顶,既可以防晒又可以躲雨,即便每天都能遇到短时暴雨由于出色的排水系统也从来不会看到有积水。

在国内随时会收到的垃圾简讯和房产金融中介等骚扰电话,在新加坡基本是看不到的,不过 Email 和 WhatsApp 这种网络骚扰还是无法消灭的。这边的违法成本比较高只要被投诉就会收到法律的严格制裁,当然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安全始终不能掉以轻心,毕竟再文明的社会偶尔也会遇上小人。

在新加坡你基本不用担心丢失物品,因为大概率都能找回来,包包也不用刻意放在前面,拉链忘记拉上也没关系,不用担心人口贩子和小孩走丢,更不用担心一个人走夜路会不会不安全,犯罪成本高促成的低犯罪率给你带来的不仅仅是安全感更是幸福感。

由于新加坡的地理位置极好,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基本是不会受到任何灾难气候影响,台风、海啸或者地震是不存在的

新加坡的人际关系相对简单,与人为善的过程中也不要忘记多留个心眼谨慎一些,在这边和他人发生误会大多数都会听到 Sorry 和 I am fine 而不是争吵,规规矩矩排队而很少有人随意插队,政府办事效率高以廉洁著称也是难能可贵,在新加坡未必有国内这么亲切有人情味,但你能感受到的是相对的公平和简单。

健康

我在上海的时候就饱受着变态反应性鼻炎的痛苦,每次体检医生都开玩笑要不住到外环去吧,没想到现在离家这么远。至少来新加坡后我的鼻子就彻底舒畅了,我原来对空气质量也不以为然,买个小米净化器放在家里,直到离开上海前看见基因检测报告提醒风险最高的是鼻咽癌,我才明白空气对于每个人的未来都是如此重要。

新加坡的温度常年保持在 30° 上下,不会像上海夏季烈日炎炎,但新加坡比较像 “蓝天白云 晴空万里 突然暴风雨”,有云有风有遮雨棚,身体其实会觉得很舒服.

之前已经说过新加坡的饮食文化以食阁 (Food Court) 为主,这些小店很多都有几十年的历史,食物未必都符合你的胃口但至少足够安全,不用担心地沟油。合理的饮食搭配以及规律的生活节奏才是根本。

新加坡本地人都注重健身,如果不想花太多钱在健身房可以考虑在小区附近的体育馆免费跑步或者花费 1.3 新币游泳。私人公寓 (Condo) 一般自带小型游泳池和健身房,虽然小但有总比没有好。如果公司有补贴健身房的价格 (一般 150-200 新币每月) 其实也不算太贵,每月 99 新币可以选择像 Fitness First or Pure Fitness (Pure Yoga) 等专业健身房。

关于看病,因为前段时间工作比较忙抵抗力突然下降导致出现额头皮肤红肿,在国内经历过不注意小病而酿成大病的惨痛教训,我是如何做到花 8000 元拔智齿的,所以这次特地请 1 天病假去公司合作的 Raffles Medical 私人诊所看病,事后看诊断结果比较准确且看病过程十分高科技 + 高效率,病因是 带状疱疹,总共 99 新币,30 是问诊费其余都是买药钱。只不过第二天我发现未有起色且眼皮红肿都快睁不开了就先让昨天的医生开具的急症介绍信,然后直奔 Raffles Hospital,在了解基本无大碍和每位专科医生复查至少 300 新币起步的情况下果断申请放弃继续治疗赶紧溜回去休养生息,这一趟花了 199 新币,其中 130 为问诊费 (节假日看病费用翻翻)。命固然重要,但人只要一生病真的可能失去一切甚至连累家人。

和同事回顾了他们看病的流程,作为外国人一般也是建议直接去附近的私人医院,价格其实差不多但不用排队。如果选择去政府医院比如 NUH 等可能存在排队现象,这个体验对于国内看病来说大家心里应该很明白有多痛苦,如果各位有足额的医疗保险在国内其实可以选择特需医疗 (免排队 + 专家门诊)。关于新加坡医院的更多信息可以参考最上面的介绍。

印尼 “烧芭” 引发空气污染和马来西亚动不动就拿断水挑事也是新加坡需要持续努力解决的问题之一。

新加坡的蔬菜和水果算不上贵但也不会像国内一样便宜,除了猫山王榴梿和部分进口水果质量和价格有优势,也没有太多的种类可供选择,我自己会从网易考拉购买 Swisse 作为补充,话说新加坡的营养品真心贵,同样的 Swisse 一小瓶卖 56 新币,其它品牌价格也是高居不下。

娱乐消费

新加坡本身就很小,加上我和我妻子都倾向于工作,学习和健身。平时的娱乐活动也就停留在节假日出去寻找下亲民美食,慢慢游览新加坡仅有的几个景点,新加坡环球影城,S.E.A. 海洋馆,新加坡动物园,新加坡夜间动物园,滨海湾花园,金沙酒店附近的鱼尾狮和摩天轮,圣淘沙和赌场,其它像植物园,大学校园很多都是免费的,旅游一般 2 天可以快速结束,如果需要细细品味也就再多增加 1-2 天足够了。

新加坡娱乐设施真的不算很多,看电影还得去现场买票,网上购买需要多花钱。吃喝玩乐想看看附近的活动和评价都没有像美团点评类似的产品,毕竟需求不像国内这么大,但我觉得让国内的美团猫眼或者阿里淘票票来进攻新加坡市场,相信分分钟锺可以拿下。

新加坡本地目前小额仍然以现金为主,商场一般支持刷卡,而主要的景点和购物中心区域全部覆蓋支付宝 (Alipay)

教育培训

虽然现在谈教育太早但是新加坡本地的教育资源始终都是偏向本国公民的,对我们来说永久居民 (PR) 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不要买学区房,要不要做义工,也是留给自己的问题。感觉这又有上海户口,学区房,拼父母,何其相似?

新加坡和中国一样都很注重基础教育,对子女的教育支出都很高,新加坡第三方教育机构或者成人专业类培训机构的市场也很大。最近在微信朋友圈看到英国 BBC 邀请 3 名威尔士的优等生体验韩国鸡血教育的文章,除了深刻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更加理解韩国快速崛起的因素,成熟而完整的教育产业链对孩子很重要,对国家来说更重要。

工作生活

我目前在一家新加坡互联网公司上班,工作制度是弹性的,没有严格的打卡要求,正常时间为 09:30-19:00,周围以中国同事居多,大部分是在这边读书毕业工作,学校几乎清一色新加坡国立大学 (NUS) 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NTU),工作语言为英文,核心生产力工具包括 Google Suite,顶配 MacBook Pro,Herman Miller,Dell 2417H,还有无限制的饮料,水果和零食。原以为只能在国内的创业公司和少数尊重技术的优质公司才能看到的办公环境,可能在国外是很常见的事情吧。新加坡互联网公司在 IT 方面的人才非常短缺,也许是因为本地人大都投身于金融行业,所以很多技术人才也是会考虑从中国引进,甚至直接在国内开设分公司。

因为我以 EP 身份把我老婆也带了过来,目前还是 DP。对她来说在新加坡找一份金融行业的工作真的非常不容易,花了 2 个多月时间扫光了 LinkedIn 在新加坡几乎所有公开招聘,遗憾的是很少有金融行业愿意招聘非新加坡公民 (SZ) 和永久居民 (PR) 以外的人群,得到的回复大多数都是 Sorry,毕竟新加坡政府在很多地方都会优先照顾本国人的利益,这个道理放在中国也很好理解。不过目前经历了 6 轮面试最终拿到了一个还不错的 offer,后续 DP 也要转成 EP,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在没有明显压缩新加坡生活成本,按 1 人每月估算为 1w 人民币,如果是 2 个人差不多是 1.5w 人民币

新加坡月薪中位数是 4500 新币左右,新加坡人力部公布了 2018 年全国的工资中位数 4437 新币 / 月

HDB 合租主人房: 1100

水电网: 50

移动套餐: 9.9

饭费: 20x30

交通: 2x30

健身: 99

理发: 12

其他: 100

≈2030.9 新币≈10000 人民币,如果你是单人还可以选择普通房大概 800 每月。不过我相信新加坡贵的部分体现在后期的看病和生娃教育上

扒一扒新加坡的精英制度!月薪 14 万的人到底经历了什么?

中国 VS 新加坡,生娃养娃究竟要花多少钱?

中国:

生娃:3000-1 万人民币

养娃:65 万元 - 130 万人民币

总计:约 65 万 - 131 万人民币

新加坡:

生娃:1003-18912 新币

养娃:至少 67 万新币

总计:约 69 万新币

推荐下 Grammarly for Chrome,在写邮件和文档时可以快速发现并纠正语法错误,对提升英文书写能力非常有帮助。我自己也是第一次开始深度使用 MacBook,记录一些简单的入门过程在 Blog 中,也可以做下参考。

MacBook macOS 从小白到入门

养老政策

新加坡不养闲人,你在新加坡的食阁 (Food Court) 仔细观察过就会发现几乎所有打扫卫生的都是老年人,和中国相比新加坡的养老金 CPF 是交多少退多少,不会被平均,所以更多的本地人会提前了解基金股票保险和投资房地产等方式来为自己养老。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老龄化问题已经凸显,我们都可以看到未来国内严重的老龄化趋势,谁又能独善其身呢?

新加坡政府因为楼市过热而提高印花税的闪电行动,中国也吹响了全球征税的集结号,无论身在哪里我们始终躲不开政治不是吗?

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