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信息部近期出炉的全球食品安全榜显示,新加坡位列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第三位是爱尔兰。新加坡是首个进入前三甲的亚洲国家。在食品安全分项指标中,新加坡得到了满分。
那么新加坡是如何确保公众“舌尖上的安全”?
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相对缺乏,大约90%的食品依赖进口。为确保食品安全,新加坡建立了一套健全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有明确的法规规范食品生产、加工、进口和批发等环节,实施严格的安全标准和认证制度。
除极个别本地特色食品外,新加坡的食品安全标准几乎完全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接轨。
此外,新加坡也以严格的执法确保相关法规、标准落到实处。如果食品不符合安全标准,存在隐患的整批食品都不得在市场上销售。
在很多情况下,进口食品还没有“登机”或“装船”前,农粮与兽医局就已经开始检验、审核工作,确保食品生产条件符合新加坡的安全标准、进口商提交完备的资料证明食品的安全性。
在新加坡农粮与兽医局网站“食品安全与质量”一栏的介绍中,该局强调,任何在新加坡售卖的食品,必须遵守新加坡的食品条例,进口商也必须据条例检查食品的成分。
食品安全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呼吁食品行业、消费者都应重视食品安全,而不能仅仅依靠政府部门的监管。该局还定期举办讲座或通过媒体等平台向公众介绍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
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表示,新加坡政府在食品卫生方面的要求相当严格,通过制定食品安全计划,实现了食品来源的多元化以及本地食品生产的优化。因此其消费者也乐于接受不同理念的外国食品,并具有良好的食品安全与健康意识。同时,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及贸易枢纽地位还令其成为重要的食品出口市场。新加坡的进口食品约有20%~25%会再出口到其他国家。以中国为例,食品已经成为中新双边贸易来往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据报道,新加坡超市里包装食品的配料表中,反式脂肪酸一项几乎全部为"0",多数还会标"天然着色素"、"无人工添加剂"、"少盐"等字样。人们对食品很放心。新加坡的食品90%是靠进口,但却做到了99%安全保障,那么新加坡到底是怎样控制食品安全的呢?这也其完善的法律体系,严格的食品鉴定标准是分不开的。农粮兽医局对进口食品的检验把关非常严格,随时抽检,只要发现抽检的食品有问题,整批货物将全部被销毁。
新加坡人们不仅对市场和超市的食品放心,对遍布各处的大排档式的食阁(Food court)、小贩中心(Hawker centre)的餐饮也显得很自信,很多人一日三餐都在这里解决,在这里喝茶、喝咖啡、吃甜品。所有的食阁、巴刹(菜市场)每隔三个月便关闭一次进行彻底清洗。
新加坡是旅游胜地和美食天堂,食品摊贩、大排档、小型餐馆受到游客和本地居民青睐。该国餐饮业发达,各类餐饮经营者总数达3万多户,餐饮从业人员超过12万,而国家环境局下设的小贩署和卫生署仅有200多名食品卫生稽查员负责执法检查,因此政府采取多种方式提升治理效能。
新加坡有关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法规主要是《环境公共卫生法令》(第95章)和《环境公共卫生(食物卫生)条例》,以及国家环境局制定出台的一系列配套制度。法规体系覆蓋食品卫生安全管理每一项内容,制度设计注重可视化、可操作性、有效性,条文内容详尽且具体,少有疏漏和矛盾之处。如在食物处理规范中,明确规定不准赤手处理食物、食物存放保持合适的温度、熟食必须放在生鲜食品上面、不能使用破损餐具、食物处理场所必须清洁等。不论对于监管人员还是餐饮从业者,周密详尽的法规条文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