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信息部近期出爐的全球食品安全榜顯示,新加坡位列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第三位是愛爾蘭。新加坡是首個進入前三甲的亞洲國家。在食品安全分項指標中,新加坡得到了滿分。
那麼新加坡是如何確保公眾「舌尖上的安全」?
新加坡國土面積狹小,自然資源相對缺乏,大約90%的食品依賴進口。為確保食品安全,新加坡建立了一套健全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有明確的法規規範食品生產、加工、進口和批發等環節,實施嚴格的安全標準和認證制度。
除極個別本地特色食品外,新加坡的食品安全標準幾乎完全與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接軌。
此外,新加坡也以嚴格的執法確保相關法規、標準落到實處。如果食品不符合安全標準,存在隱患的整批食品都不得在市場上銷售。
在很多情況下,進口食品還沒有「登機」或「裝船」前,農糧與獸醫局就已經開始檢驗、審核工作,確保食品生產條件符合新加坡的安全標準、進口商提交完備的資料證明食品的安全性。
在新加坡農糧與獸醫局網站「食品安全與質量」一欄的介紹中,該局強調,任何在新加坡售賣的食品,必須遵守新加坡的食品條例,進口商也必須據條例檢查食品的成分。
食品安全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呼籲食品行業、消費者都應重視食品安全,而不能僅僅依靠政府部門的監管。該局還定期舉辦講座或通過媒體等平台向公眾介紹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識。
新加坡國際企業發展局表示,新加坡政府在食品衛生方面的要求相當嚴格,通過制定食品安全計劃,實現了食品來源的多元化以及本地食品生產的優化。因此其消費者也樂於接受不同理念的外國食品,並具有良好的食品安全與健康意識。同時,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及貿易樞紐地位還令其成為重要的食品出口市場。新加坡的進口食品約有20%~25%會再出口到其他國家。以中國為例,食品已經成為中新雙邊貿易來往最重要的領域之一。
據報道,新加坡超市裡包裝食品的配料表中,反式脂肪酸一項幾乎全部為"0",多數還會標"天然著色素"、"無人工添加劑"、"少鹽"等字樣。人們對食品很放心。新加坡的食品90%是靠進口,但卻做到了99%安全保障,那麼新加坡到底是怎樣控制食品安全的呢?這也其完善的法律體系,嚴格的食品鑑定標準是分不開的。農糧獸醫局對進口食品的檢驗把關非常嚴格,隨時抽檢,只要發現抽檢的食品有問題,整批貨物將全部被銷毀。
新加坡人們不僅對市場和超市的食品放心,對遍布各處的大排檔式的食閣(Food court)、小販中心(Hawker centre)的餐飲也顯得很自信,很多人一日三餐都在這裡解決,在這裡喝茶、喝咖啡、吃甜品。所有的食閣、巴剎(菜市場)每隔三個月便關閉一次進行徹底清洗。
新加坡是旅遊勝地和美食天堂,食品攤販、大排檔、小型餐館受到遊客和本地居民青睞。該國餐飲業發達,各類餐飲經營者總數達3萬多戶,餐飲從業人員超過12萬,而國家環境局下設的小販署和衛生署僅有200多名食品衛生稽查員負責執法檢查,因此政府採取多種方式提升治理效能。
新加坡有關餐飲食品安全監管的法規主要是《環境公共衛生法令》(第95章)和《環境公共衛生(食物衛生)條例》,以及國家環境局制定出台的一系列配套制度。法規體系覆蓋食品衛生安全管理每一項內容,制度設計注重可視化、可操作性、有效性,條文內容詳盡且具體,少有疏漏和矛盾之處。如在食物處理規範中,明確規定不准赤手處理食物、食物存放保持合適的溫度、熟食必須放在生鮮食品上面、不能使用破損餐具、食物處理場所必須清潔等。不論對於監管人員還是餐飲從業者,周密詳盡的法規條文都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