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女皇镇、组屋、巴刹和旗杆一般的晾衣杆……

图/文 黛瓦粉墙
新加坡在主城区外建卫星城,女皇镇是最早的一座,后来的卫星城大多以它为样板。
卫星城是新加坡“居者有其屋”的一个举措。行走卫星城,感觉就是国内的开放式小区,几十幢乃至几百幢高楼,很是壮观!
卫星城和组屋导致的集中居住,需要解决居民“柴米油盐”的烟火生活,于是有了巴刹和小贩中心,后者完全是“国民食堂”,是新加坡独有的事物。

组屋区是可以随意进出的。这一带都是老房子,年代久,但外墙都翻新过,如同新建一般。

楼与楼之间有廊连通,上面盖顶,晴天遮阳雨天挡雨。

组屋区没有多少可供停放的车位。新加坡限制私家车,所以有屋不稀奇,有车多半是富贵之家。


没有私家车,进出还是方便。组屋区内开通公交,可送达附近地铁或者镇里的购物中心。

一个卫星镇常常有二三十万人,所以内部设村。我去的叫美玲村,村中心建有一个“巴刹和熟食中心”。


巴刹内也有日用品商店、药店、诊所之类的,一般的问题不用出村解决。


熟食中心也叫小贩中心,主要售卖熟食与饮品。小贩中心的食物比较便宜,也卫生。新加坡人多不在家里煮饭,常在小贩中心用餐,省去了每天自己烹饪的麻烦。

我们在村里用了午餐。与在购物城和街上的小贩中心用餐相比,同样的质量和数量,我觉得村里小贩中心最便宜。这一份价格3.2新元,折合人民币16元


我们去的几天,天天下雨。新加坡人晾衣服像极了上海一带的做法,把湿衣服穿进晾衣杆,像一面面大旗,直接伸出窗外。

新加坡全国才五六百万人口,谈不上有特别引人的“异国风情”,但当地的风俗和生活方式,依然值得体验,卫星城、组屋、巴刹和小贩中心……
组屋,开放式的小区。巴刹和小贩中心,新加坡人的集市和大食堂。旅游不只是观光,也是体验。浮生得闲组屋区,半日体验女皇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