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只要一提到东南亚、迪拜等地区就不免让人和电信诈骗联想起来!
尽管电诈团伙的骗术套路暂无更新,但致电骚扰的频率却在翻倍增长。小蓝的朋友圈也频频看到朋友们发圈抱怨一天要接到几十个电诈来电轰炸!简直是苦不堪言!

其实,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来,随着电诈行业被媒体大量的披露真相,大家也聪明了,不那么容易被骗了。所以现在电诈也不好干了啊,与其昧著良心有今天没明天的快钱,还是考虑好好学个一技之长靠本事吃饭吧!

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
提醒赴华人员关注新增号源
警惕“刷号”诈骗
以下内容转自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领事微信公众号:
近日,中国驻新加坡使馆连续收到本地民众投诉遭遇社交媒体上“刷号办签证”诈骗,个人信息被冒用等情况,使馆已指导当事人向警方报案。为妥善应对暑期来临前签证申请量激增的情况,我馆要求中国签证申请中心采取包括周六加班、增加预约容量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受理能力,满足中外人员往来需求。即日起未来四周内,签证中心在已放2万个预约号的基础上,还将新增4000多个号源,以有效缓解赴华签证需求。鉴此,中国驻新加坡使馆郑重提示:请拟赴华申请人警惕所谓“刷号”广告,勿轻信网上兜售的“抢号”业务,并采取必要措施保护好个人和家庭隐私,确保出行顺利。
提醒在新中国公民重视防范“虚拟绑架”类电信诈骗
近期,我馆连续处置两起在新中国留学生遭遇“虚拟绑架”类电信诈骗案件。目前,当事人虽均已找到,但当事人家庭遭受不同程度财产损失。诈骗分子往往利用当事人“怕事”心态,通过冒充当地执法人员等欺诈手段获取当事人的个人信息,随后将电话转接到“国内公检法机关”并发送虚假的“逮捕令”“通缉令”“法院传票”等,诱骗当事人下载网络社交软件进行一对一联系。
期间诈骗分子会要求当事人以“协助调查”为由与外界断绝联系、自行租房、甚至前往第三国藏匿并拍摄遭“殴打”等视频,后把视频发给当事人家长索要“巨额赎金”。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郑重提醒在新中国公民切实提高防诈意识,提升自我保护能力,严防包括“虚拟绑架”诈骗在内的各类电信诈骗。
如接到类似涉嫌诈骗的电话、邮件,尤其那些显示来自海外、有“+”前缀的电话,要做到“遇事不慌”“来电不信”“要钱不给”三原则,并第一时间报警或拨打我馆领保电话进行核实。
新加坡反电信诈骗热线电话:1800-722-6688
新加坡反诈骗举报网站:www.scamalert.sg
新加坡报警电话:999 (境内)
+65-62550000(境外)
中国驻新加坡使馆领事保护与协助紧急求助电话:
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呼叫中心电话:+86-10-12308或+86-10-65612308
电信诈骗常见手段
1、冒充权威机构
“这里是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你有一封邮件需要领取,人工服务请……”
“这里是××快递公司,你有一件包裹需要领取,人工服务请……”
“这里是××银行,你的银行账户出现异常,人工服务请……”
“这里是××电信公司客服,你在上海注册了一个手机号码,这个号码在向别人发送恐吓简讯……”
“这里是XX海关,我们查获了一个你邮寄的包裹,里面有你的护照……”
“这里是XX市出入境管理局,你涉嫌卷入一起犯罪案件,可能会被限制入境,具体情况请按9……”
“这里是移民局,你的身份证件已被取消……”
骗子通过改号软件将来电显示为有关机构的电话号码,并以提供查询服务的形式要求你接入另一个电话,骗子会想方设法套取你的姓名、护照号码、身份证号、住址信息等个人信息。
如何识破:
1、接起电话凡是录音来电的,大多是诈骗或推销电话,请毫不犹豫立即挂断。
2、挂断对方电话后,可主动联系对方电话中所说机构,核实事件真实性。
2、网络投资

骗子多称自己是投资公司专业内部人员,联系受害人不久后,即开始表明自身的投资获利丰厚,向受害人承诺高额回报,要求受害人向有关平台转账。当受害人投入巨额资金,但回报不高甚至亏损,受害人要求撤回投资时,才发现需要缴纳税金、管理费等障碍,最终导致个人资金损失。
如何辨别:
1、投资理财有专业的人员和渠道,不要相信任何所谓“内部消息”去委托他人进行。
2、警惕声称自身投资获利丰厚的专业人士。
3、盗用身份
骗子盗取受害人的身份信息,以优厚回报为诱饵,利用其身份信息骗领信用卡进行消费,或将一些假支票存入银行后马上提取现金,在自己获取货品或现金后马上消失无踪,留给受害者的则是不良信用记录,甚至成为警方调查的疑犯。
如何应对:
1、妥善保管个人身份信息。
2、发现身份信息被盗后立即联系相关机构,采取冻结措施并报警。
4、网络交友

骗子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设法结识受害人,在与受害人建立良好关系并取得受害人信任后,通过诱骗受害人参与投资或谎称自己遭遇困难急需借钱骗取受害人转账汇款。
如何应对:
1、网络交友请务必保持谨慎,不随意添加陌生人联系方式。
2、严格划清虚拟与现实、感情与金钱的界限,在对方提及钱财时请务必提高警惕。
5、代购

骗子以一定回报为诱饵,提供一些信用卡,要求你帮助购买一些商品。而你在用这些信用卡付账时,会被执法人员逮捕,而骗子早已逃之夭夭。
如何应对:
1、骗子的信用卡是盗用其他人的信息办理的,如已在执法部门报案,一旦刷卡,就会报警。
2、当事人会因涉嫌欺诈被起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