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8日“2025年新加坡财政预算案”发布后,诸多政策在国会引发反对党与执政的人民行动党议员的激烈辩论,尤其是关于消费税上调、财政盈余预测精准度以及财政盈余的去向等问题。
就在昨日,在财政预算案辩论总结发言中,新加坡总黄循财理针对这些焦点问题一一发声,给我们呈现了新加坡财政政策背后的深度考量。
01 消费税上调,是必要的抉择
消费税上调在新加坡引起了广泛讨论,尤其是在反对党质疑的声音中,似乎这一举措饱受争议。然而,黄循财总理却道出了背后的抉择。

提高消费税之前,物价已然处于上涨态势,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市场,经济大环境致使物价一路攀升。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也明确研判,消费税上涨对通胀的影响只是暂时的。
以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为例,2022年CPI增长6.1%,2023年1月消费税提高一个百分点至8%后,同年的CPI上涨放缓至4.8%;2024年再次调高消费税后,同年CPI涨幅更是缩小至2.4%。这清晰地表明消费税的调整是调控物价的有效手段,而非一味地加重民众负担。
回顾彼时 2020 年,疫情肆虐,新加坡面临巨大经济压力,政府在此期间曾五次征得总统批准,动用过去的储备金来维持经济稳定。随着新加坡人口迅速老龄化,医疗保健支出也不断增加。在这样艰难的时刻,政府研究多种增加收入的方法后,不得不考虑增加消费税。
调高消费税实则是在诸多困境下的必要抉择。这是为了保持公共财政的健康,更是为了确保在未来能够持续为国家发展、民众福祉注入动力。政府在决定提高消费税后,也推出了全面的援助配套作为缓冲,并非让民众独自承担这一变革的压力。
黄循财也警示:“我知道大选临近,但国会议院不是选举集会地,让我们不要被夸夸其谈冲昏头脑,而是以事实为基础展开辩论。”
02 盈余预测精准度?
背后是坚守的财政原则
新加坡政府在2024财政年和2025财政年预计分别有64亿元盈余和68亿元盈余,远超工人党主席林瑞莲(阿裕尼集选区)的预期,因此质疑财政部对于盈余的预测,认为其“明显不准确”,呼吁加强预算的精准度。

黄循财总理指出,那些严重高估政府收入和低估开支,导致预算案出现赤字的政府才是缺乏精准度的。新加坡政府一直秉持量入为出的原则,努力保持公共财政的健康。若有新的或额外的需求,会通过增加收入等合理方式去满足需求,同时严格确保政府始终拥有足够的资金,避免出现经费不足的情况。
进一步说,那些看似预算精准但实际缺乏长远考量与正确价值观的政府,或许会为了一时之利,做出毫无根据的承诺,最后因没有对应资金而无法兑现,或者向下一代借债,将沉重负担转嫁给他们。
而新加坡的稳健财政预算,正是基于对未来负责,坚守公共财政安全的原则,以负责任且审慎的规划为基石。这一原则确保了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新加坡的公共财政都处于健康的轨道,有力地服务于国家的持续发展和民众的幸福生活,而不是追求一时的所谓“精准”表象。
03 财政盈余去哪儿了?
着眼长远,谋定后动
我们看到,新加坡政府虽然取得了财政盈余,但在未来的财政布局中,盈余难以用于填补疫情期间动用的400亿元储备金。大部分的钱存入了提款基金(draw-down fund)中,也就是说,未来还会根据规划将这些资金取出用于发展所需。

就以注资樟宜机场发展基金为例,樟宜机场集团为修建第五搭客大厦借款,政府会提供担保,但为了保持樟宜机场的国际空港竞争力,仅仅依赖借款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政府注资。
面对前进党非选区议员梁文辉称政府将更多盈余存入留本基金和信托的质疑,黄循财总理指出,大部分的钱实际上是为了未来规划合理支配。
政府在未来也会面临持续增加的开支 。以2024财年与2025财年为例 ,预计分别会有64亿元和68亿元的盈余 。然而,在开销持续攀升的大背景下 ,政府必须保持平衡的中期预算 。这意味着当前盈余难以直接用于填补过去疫情期间动用的储备金 。
2020 财年至 2022 财年间 ,为助力新加坡渡过冠病疫情难关 ,政府动用了约400亿元储备金 。

如今 ,若政府因政策不受部分群体喜爱而不提高消费税,或错过过去两年企业税收意外增幅这一弥补机会 ,2024 财年结束时将出现赤字 ,2025 财年收支平衡方面预计也会出现赤字 。这显然将导致国家减少对必要服务、老年人以及对未来投资的投入,新加坡民众和国家都将陷入更不利的局面。
从更长远来看,新加坡政府一直重视提升国民素质,黄循财总理在财政预算案辩论总结中回应,生活费补助和SG60配套仅占预算约5%,更多的资金投身于系统性计划,其目的就是为了助力国民在变化的世界中立足。
通过系统的教育和技能培训,让新加坡人不单纯得到物质帮助,更能提升自身能力去把握机遇、获得发展,确保新加坡人和国家共同成长,这才是财政政策着眼长远、谋定后动的关键。
新加坡的财政政策绝非凭空而生,它是在复杂的经济浪潮、社会需求以及长远发展目标相互交织、碰撞下,精心打磨出来的一套体系。
每一项政策都像是在走钢丝,努力平衡着当下与长远、局部与整体、民众眼前利益与可持续发展的多重目标。理解和尊重这些政策背后的考量和逻辑,才能更好地感受新加坡的发展方向和社会脉搏,与它同成长共奋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