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8日「2025年新加坡財政預算案」發布後,諸多政策在國會引發反對黨與執政的人民行動黨議員的激烈辯論,尤其是關於消費稅上調、財政盈餘預測精準度以及財政盈餘的去向等問題。
就在昨日,在財政預算案辯論總結髮言中,新加坡總黃循財理針對這些焦點問題一一發聲,給我們呈現了新加坡財政政策背後的深度考量。
01 消費稅上調,是必要的抉擇
消費稅上調在新加坡引起了廣泛討論,尤其是在反對黨質疑的聲音中,似乎這一舉措飽受爭議。然而,黃循財總理卻道出了背後的抉擇。

提高消費稅之前,物價已然處於上漲態勢,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市場,經濟大環境致使物價一路攀升。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也明確研判,消費稅上漲對通脹的影響只是暫時的。
以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為例,2022年CPI增長6.1%,2023年1月消費稅提高一個百分點至8%後,同年的CPI上漲放緩至4.8%;2024年再次調高消費稅後,同年CPI漲幅更是縮小至2.4%。這清晰地表明消費稅的調整是調控物價的有效手段,而非一味地加重民眾負擔。
回顧彼時 2020 年,疫情肆虐,新加坡面臨巨大經濟壓力,政府在此期間曾五次徵得總統批准,動用過去的儲備金來維持經濟穩定。隨著新加坡人口迅速老齡化,醫療保健支出也不斷增加。在這樣艱難的時刻,政府研究多種增加收入的方法後,不得不考慮增加消費稅。
調高消費稅實則是在諸多困境下的必要抉擇。這是為了保持公共財政的健康,更是為了確保在未來能夠持續為國家發展、民眾福祉注入動力。政府在決定提高消費稅後,也推出了全面的援助配套作為緩衝,並非讓民眾獨自承擔這一變革的壓力。
黃循財也警示:「我知道大選臨近,但國會議院不是選舉集會地,讓我們不要被誇夸其談沖昏頭腦,而是以事實為基礎展開辯論。」
02 盈餘預測精準度?
背後是堅守的財政原則
新加坡政府在2024財政年和2025財政年預計分別有64億元盈餘和68億元盈餘,遠超工人黨主席林瑞蓮(阿裕尼集選區)的預期,因此質疑財政部對於盈餘的預測,認為其「明顯不準確」,呼籲加強預算的精準度。

黃循財總理指出,那些嚴重高估政府收入和低估開支,導致預算案出現赤字的政府才是缺乏精準度的。新加坡政府一直秉持量入為出的原則,努力保持公共財政的健康。若有新的或額外的需求,會通過增加收入等合理方式去滿足需求,同時嚴格確保政府始終擁有足夠的資金,避免出現經費不足的情況。
進一步說,那些看似預算精準但實際缺乏長遠考量與正確價值觀的政府,或許會為了一時之利,做出毫無根據的承諾,最後因沒有對應資金而無法兌現,或者向下一代借債,將沉重負擔轉嫁給他們。
而新加坡的穩健財政預算,正是基於對未來負責,堅守公共財政安全的原則,以負責任且審慎的規劃為基石。這一原則確保了無論是當下還是未來,新加坡的公共財政都處於健康的軌道,有力地服務於國家的持續發展和民眾的幸福生活,而不是追求一時的所謂「精準」表象。
03 財政盈餘去哪兒了?
著眼長遠,謀定後動
我們看到,新加坡政府雖然取得了財政盈餘,但在未來的財政布局中,盈餘難以用於填補疫情期間動用的400億元儲備金。大部分的錢存入了提款基金(draw-down fund)中,也就是說,未來還會根據規劃將這些資金取出用於發展所需。

就以注資樟宜機場發展基金為例,樟宜機場集團為修建第五搭客大廈借款,政府會提供擔保,但為了保持樟宜機場的國際空港競爭力,僅僅依賴借款是不現實的,因此需要政府注資。
面對前進黨非選區議員梁文輝稱政府將更多盈餘存入留本基金和信託的質疑,黃循財總理指出,大部分的錢實際上是為了未來規劃合理支配。
政府在未來也會面臨持續增加的開支 。以2024財年與2025財年為例 ,預計分別會有64億元和68億元的盈餘 。然而,在開銷持續攀升的大背景下 ,政府必須保持平衡的中期預算 。這意味著當前盈餘難以直接用於填補過去疫情期間動用的儲備金 。
2020 財年至 2022 財年間 ,為助力新加坡渡過冠病疫情難關 ,政府動用了約400億元儲備金 。

如今 ,若政府因政策不受部分群體喜愛而不提高消費稅,或錯過過去兩年企業稅收意外增幅這一彌補機會 ,2024 財年結束時將出現赤字 ,2025 財年收支平衡方面預計也會出現赤字 。這顯然將導致國家減少對必要服務、老年人以及對未來投資的投入,新加坡民眾和國家都將陷入更不利的局面。
從更長遠來看,新加坡政府一直重視提升國民素質,黃循財總理在財政預算案辯論總結中回應,生活費補助和SG60配套僅占預算約5%,更多的資金投身於系統性計劃,其目的就是為了助力國民在變化的世界中立足。
通過系統的教育和技能培訓,讓新加坡人不單純得到物質幫助,更能提升自身能力去把握機遇、獲得發展,確保新加坡人和國家共同成長,這才是財政政策著眼長遠、謀定後動的關鍵。
新加坡的財政政策絕非憑空而生,它是在複雜的經濟浪潮、社會需求以及長遠發展目標相互交織、碰撞下,精心打磨出來的一套體系。
每一項政策都像是在走鋼絲,努力平衡著當下與長遠、局部與整體、民眾眼前利益與可持續發展的多重目標。理解和尊重這些政策背後的考量和邏輯,才能更好地感受新加坡的發展方向和社會脈搏,與它同成長共奮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