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主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使土地的利用最优化,使有限的土地资源满足所有的需求;二是保持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的平衡,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这两方面的要求促使新加坡不得不进行高密度开发,而为了支撑其高密度开发进行了高效的交通系统配置。
目前,我国城市部分区域进行了较高强度的开发,但是在交通建设和管理上往往还采用传统的分析方法,需要在控规阶段对具有较高强度开发的区域内的用地性质、开发强度与交通容量的耦合关系进行整体分析,在进行高密度开发的同时配置高效的交通系统,并采用一系列整合、有效的交通政策措施,以保证高密度区域的有效运行。
(四)以人为本的交通理念的全面落实
新加坡多年来的规划都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1996年交通白皮书,到LTMP2008和LTMP2013,逐步从基础设施建设转向运营优化、服务提升,并提出建设宜居社区;从功能方面来考虑,城市交通系统从最初的交通功能逐步扩展到服务功能,并在LTMP2013中考虑了交通系统更加广泛的整合社会的功能。

新加坡以人为本交通理念的一个直接体现就是十分重视公众的充分论证和参与。新加坡交通规划以开放和透明的规划程序,向公众解释各个地区的规划前景,让公众有机会参与和了解更多详情。
新加坡LTA通过公众咨询、问卷调查、公众讨论、公共电话、电子邮箱等手段来收集公众意见。LTA在2012年回复了约200000个电子邮件,通过全年全日无休的热线电话回复了超过100万个电话。
LTA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到的反馈意见从2009年的90万条增加到2012年的120万条,平均每25秒就有公众提出一个意见。
为了编制LTMP2013,LTA收集了1700多份关于“我们怎样提高你的出行体验”的反馈意见,在2012年的5个月内与大约400人进行座谈,并从日常工作中收集的3500份反馈意见中了解公众的想法。
基于这些调查和座谈了解公众最关注的问题,提出了LTMP2013的几个关键策略。新加坡交通规划的策划、修编、实施、管理的每一阶段、每个环节都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规划进程和提供反馈意见。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鼓励公众参与政府的交通决策,可以提升规划的合理性并促进规划工作的成功实施[6]。我国目前在规划中引入了意见征求会、专题讨论会、规划公示等方式来广泛听取民意,但是,我国公众参与规划各阶段的层次还不够深入,意见征求的范围还不够广泛,意见征求的形式和程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需要将规划过程中的公众参与环节制度化、规范化,健全公众参与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另外,我国的规划政策及其具体实施在制度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需要保证有完备的法律、政策以及制度和标准,切实做到有法可依。
结语
新加坡陆路交通发展受到有限的土地资源和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的双重压力,新加坡在构造了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确立了综合的、系统的一体化交通发展战略,持之以恒并不断完善,通过多种政策措施的逐步推动产生了显著效果,造就了新加坡高效的陆路交通系统,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应。我国应在学习新加坡城市交通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探索适合我国的城市交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