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城市規劃主要關注兩個問題:一是使土地的利用最優化,使有限的土地資源滿足所有的需求;二是保持經濟增長與城市發展的平衡,提供一個很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這兩方面的要求促使新加坡不得不進行高密度開發,而為了支撐其高密度開發進行了高效的交通系統配置。
目前,我國城市部分區域進行了較高強度的開發,但是在交通建設和管理上往往還採用傳統的分析方法,需要在控規階段對具有較高強度開發的區域內的用地性質、開發強度與交通容量的耦合關係進行整體分析,在進行高密度開發的同時配置高效的交通系統,並採用一系列整合、有效的交通政策措施,以保證高密度區域的有效運行。
(四)以人為本的交通理念的全面落實
新加坡多年來的規劃都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從1996年交通白皮書,到LTMP2008和LTMP2013,逐步從基礎設施建設轉向運營優化、服務提升,並提出建設宜居社區;從功能方面來考慮,城市交通系統從最初的交通功能逐步擴展到服務功能,並在LTMP2013中考慮了交通系統更加廣泛的整合社會的功能。

新加坡以人為本交通理念的一個直接體現就是十分重視公眾的充分論證和參與。新加坡交通規劃以開放和透明的規劃程序,向公眾解釋各個地區的規劃前景,讓公眾有機會參與和了解更多詳情。
新加坡LTA通過公眾諮詢、問卷調查、公眾討論、公共電話、電子郵箱等手段來收集公眾意見。LTA在2012年回復了約200000個電子郵件,通過全年全日無休的熱線電話回復了超過100萬個電話。
LTA通過各種方式收集到的反饋意見從2009年的90萬條增加到2012年的120萬條,平均每25秒就有公眾提出一個意見。
為了編制LTMP2013,LTA收集了1700多份關於「我們怎樣提高你的出行體驗」的反饋意見,在2012年的5個月內與大約400人進行座談,並從日常工作中收集的3500份反饋意見中了解公眾的想法。
基於這些調查和座談了解公眾最關注的問題,提出了LTMP2013的幾個關鍵策略。新加坡交通規劃的策劃、修編、實施、管理的每一階段、每個環節都鼓勵公眾積極參與規划進程和提供反饋意見。
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和鼓勵公眾參與政府的交通決策,可以提升規劃的合理性並促進規劃工作的成功實施[6]。我國目前在規劃中引入了意見徵求會、專題討論會、規劃公示等方式來廣泛聽取民意,但是,我國公眾參與規劃各階段的層次還不夠深入,意見徵求的範圍還不夠廣泛,意見徵求的形式和程序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需要將規划過程中的公眾參與環節制度化、規範化,健全公眾參與的運行機制和保障機制。另外,我國的規劃政策及其具體實施在制度上還需要進一步完善,需要保證有完備的法律、政策以及制度和標準,切實做到有法可依。
結語
新加坡陸路交通發展受到有限的土地資源和日益增長的出行需求的雙重壓力,新加坡在構造了合理的城市空間結構的基礎上,確立了綜合的、系統的一體化交通發展戰略,持之以恆並不斷完善,通過多種政策措施的逐步推動產生了顯著效果,造就了新加坡高效的陸路交通系統,也產生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應。我國應在學習新加坡城市交通發展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努力探索適合我國的城市交通發展的政策和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