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家网购越来越频繁,许多不法分子也利用网购的漏洞来进行诈骗,目标对准了我们的妈妈群体。
然而这样的情况愈演愈烈,骗子真的太猖狂,从今年1月到现在,近200人成为涉及婴儿用品的电商诈骗的受害者,损失至少$162,000新币。
婴儿用品网购诈骗卷土重来
警方发布通告,表示此类骗局在Facebook等社交媒体上卷土重来。
骗子会直接向受害人兜售打折的婴儿用品,比如尿布和婴儿车。他们还会在Carousell等二手网站或Facebook等社交媒体平台上使用赞助广告来推广产品。

受害者将被要求在Facebook Messenger上联系所谓的卖家下订单,然后他们会被告知需要通过PayNow向骗子的银行账户付款。
警方在通告中说,只有当受害者没有收到货物,或和“卖家”联系不上时,他们才会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现在警方已经针对Shopping Retail和Imported High-Quality Seafood进行调查。
类似诈骗一直存在
在3月初的一份报告中,警方表示,至少有168人因涉及食品销售的诈骗而损失至少$20,000新币,骗子会在Facebook等在线平台上冒充卖家。
Grocery Retail、Department Store、Juewei Food、Baihui Mall 和 Ocean Fishery Exchange等涉嫌欺诈的Facebook页面已被举报。

警方表示:“如果价格便宜得令人难以置信,那可能是假的。请只从授权卖家或信誉良好的商家那里购买商品,并警惕只有有限库存的有吸引力的、有时间限制的商品。”
警方建议公众设置网上银行交易的金额限制,在下单前通过买家评论和评分来评估商家的可靠性,并避免向陌生人支付预付款。
新加坡常见诈骗套路
冒充官员诈骗,是新加坡10大诈骗类型之一,仅仅去年前3个月,就已经骗了1460万新元。
新加坡的警方也不断强调,中国警方、国际刑警组织以及其他海外执法机构在没有新加坡政府批准的情况下,是无权展开任何行动、逮捕任何人或要求公众协助进行任何调查的。
如果你遇到类似套路,一定要先冷静下来,联系新加坡警方求助。
1 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诈骗

2 冒充网购卖家诈骗

3 冒充网络交友诈骗

4 冒充金融机构诈骗

接到不明来电怎么办?
如果接到不明人士的来电,尤其号码有“+”前缀的海外电话,可采取这些预防措施:不理会、不要提供个人信息和银行资料、不要进行任何汇款。
接到了疑似诈骗消息,怎么办?
第一步:外国居民若接到自称来自其祖国的警员或政府官员电话,则应致电大使馆或最高专员署进行核实。
第二步:公众在履行不明人士的要求前,也应找值得信赖的亲友交谈,以免因情绪受干扰而判断失误。
第三步:公众若对通话内容感到怀疑,应立即结束通话,并向警方确认。
警方表示,公众若有关于此类诈骗案的信息,可拨打警方热线1800-255 0000通报,或拨打999获得紧急援助;亦或可拨打1800-722-6688或登录网站www.scamalert.sg寻求相关建议。

政府还研发了一款防电信诈骗的app叫“ScamShield”,类似中国的反诈APP。辣妈亲测,安装了以后,骗子电话果然少了很多。
提高警惕,全民防骗! 请大家转发出去,让更多人看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