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经济学人智库(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报告(Global Food Security Index)显示,在113个参与调查的国家中,综合考量食品价格承受力、食品供应能力、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三方面28个指标,新加坡排名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爱尔兰,成为世界各国学习的榜样,也是首个进入前三名的亚洲国家。新加坡食品卫生要求相当严格,其食品消费者也乐于接受不同理念的外国食品,具有良好的食品安全与健康意识。那么,新加坡是如何确保公众“舌尖上的安全”的呢?

新加坡90%以上食品和食用农产品从境外输入,因此对输入型食品质量实施最严格的监管制度成为保障安全的关键。首先是“最严谨的标准”。新加坡注重食品安全基础制度建设,实施严格的安全标准和认证制度。除极个别本地特色食品外,该国食品安全标准几乎完全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接轨,从源头提高保障水平。

其次是“最严格的检查”。为减少不合格食品流入,农粮兽医局专门制定了一套完善的检验检疫程序。第一步是检查生产食品的农场或加工厂。第二步是严格的资料审查,以证明其安全性。第三步是在关卡检查进口食品,或者在实验室抽样化验。再次是“最严厉的执法”。由于食品不符合安全标准等原因,新加坡每年要召回和销毁数千吨进口食品。

新加坡超市里包装食品的配料表中,反式脂肪酸一项几乎全部为"0",多数还会标"天然着色素"、"无人工添加剂"、"少盐"等字样,人们对食品很放心。并且对益生菌有着严格监管体制和法律体系的国家。

不仅仅是立法的细节规范,同时,新加坡拥有全球最先进的食品检验中心,而且政府每年在食品检验检疫上投入的资金均超过10亿新元(约合50亿元人民币)。但在如此严密的系统监督和审核下,还是不可避免会有食品安全问题突发。于是,新加坡政府在2019年4月又成立一个新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新加坡食品局(SFA)。它整合了之前由新加坡农业食品兽医管理局(AVA)、国家环境局(NEA)和卫生科学局(HSA)所管理的与食品有关的职能。目前,SFA负责整个供应链的食品安全监管,加强了政府对食品相关方面的监管,也加强食品安全。

新加坡人们不仅对市场和超市的食品放心,对遍布各处的大排档式的食阁(Food court)、小贩中心(Hawker centre)的餐饮也显得很自信,很多人一日三餐都在这里解决,在这里喝茶、喝咖啡、吃甜品。所有的食阁、巴刹(菜市场)每隔三个月便关闭一次进行彻底清洗。

正是如此“步步为营”的努力,新加坡的食品做到了99%安全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