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全球食品安全指數報告(Global Food Security Index)顯示,在113個參與調查的國家中,綜合考量食品價格承受力、食品供應能力、質量安全保障能力三方面28個指標,新加坡排名第三位,僅次於美國和愛爾蘭,成為世界各國學習的榜樣,也是首個進入前三名的亞洲國家。新加坡食品衛生要求相當嚴格,其食品消費者也樂於接受不同理念的外國食品,具有良好的食品安全與健康意識。那麼,新加坡是如何確保公眾「舌尖上的安全」的呢?

新加坡90%以上食品和食用農產品從境外輸入,因此對輸入型食品質量實施最嚴格的監管制度成為保障安全的關鍵。首先是「最嚴謹的標準」。新加坡注重食品安全基礎制度建設,實施嚴格的安全標準和認證制度。除極個別本地特色食品外,該國食品安全標準幾乎完全與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接軌,從源頭提高保障水平。

其次是「最嚴格的檢查」。為減少不合格食品流入,農糧獸醫局專門制定了一套完善的檢驗檢疫程序。第一步是檢查生產食品的農場或加工廠。第二步是嚴格的資料審查,以證明其安全性。第三步是在關卡檢查進口食品,或者在實驗室抽樣化驗。再次是「最嚴厲的執法」。由於食品不符合安全標準等原因,新加坡每年要召回和銷毀數千噸進口食品。

新加坡超市裡包裝食品的配料表中,反式脂肪酸一項幾乎全部為"0",多數還會標"天然著色素"、"無人工添加劑"、"少鹽"等字樣,人們對食品很放心。並且對益生菌有著嚴格監管體制和法律體系的國家。

不僅僅是立法的細節規範,同時,新加坡擁有全球最先進的食品檢驗中心,而且政府每年在食品檢驗檢疫上投入的資金均超過10億新元(約合50億元人民幣)。但在如此嚴密的系統監督和審核下,還是不可避免會有食品安全問題突發。於是,新加坡政府在2019年4月又成立一個新的食品安全監管機構-新加坡食品局(SFA)。它整合了之前由新加坡農業食品獸醫管理局(AVA)、國家環境局(NEA)和衛生科學局(HSA)所管理的與食品有關的職能。目前,SFA負責整個供應鏈的食品安全監管,加強了政府對食品相關方面的監管,也加強食品安全。

新加坡人們不僅對市場和超市的食品放心,對遍布各處的大排檔式的食閣(Food court)、小販中心(Hawker centre)的餐飲也顯得很自信,很多人一日三餐都在這裡解決,在這裡喝茶、喝咖啡、吃甜品。所有的食閣、巴剎(菜市場)每隔三個月便關閉一次進行徹底清洗。

正是如此「步步為營」的努力,新加坡的食品做到了99%安全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