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俄乌战争,
能源供应受到影响,造成运输与原料成本增加,
此外国际形势风起云涌,
直接冲击全球经济。
导致了百物腾涨的局面,
影响到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涨”字
去年《联合早报》在“字述一年”读者投选活动中,
以近4000张票
获选为最能代表2022年的汉字。

如今百物腾涨,
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新加坡的大家有何应对良策?
几位从事不同行业的朋友从不同的角度 提出了他们的想法!
也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观点,
《华汇》将选择其中代表性言论发表在杂志上。
另外,您也会收到一本您的留言被发表的杂志。
01 陈春梅 自媒体博主
我建议充分利用免费资源,其实只要我们细心留意,还是有不少的。
举个例子,佳节期间特别是圣诞新年,商场街道都有免费的灯饰,甚至植物园、福康宁公园,以及滨海湾公园(灯饰部分)都是不需要花钱的,周末到这些地方遛娃,既可有亲子活动,也满足大人的经济原则。
我相信目前不少人都加入各种不同性质的社群,社群的妈妈们不但喜欢互通信息,也经常再循环旧课本,只要你肯提问,群里的妈妈也不介意送,甚至有些图书,例如哈利波特之类的小说,可能也会以较低的价格出售。
我以前会花钱去买名校试卷,但现在我发现了有网站提供免费下载,只要我有一台打印机,就可以将试卷打印出来,让省下不少。
我们也可以留意一些商家提供的优惠、要找便宜的东西,是需要阅读很多信息,而且要货比三家,是需要付出时间与精力。
我在购物之前都有一个计划,譬如说,我会选择在双十一、黑星期五,或者是年尾12月购物,因为折扣会低至30-50%,我会大量购入一些没有期限的生活的必品,如纸巾、床单,我每个月都会有个复盘,知道自己钱用在什么地方。尽量控制生活成本。
要省钱,要低消费,是需要阅读很多信息,而且要货比三家,需要付出一些时间与精力,但这是可行的。
我是一个3个孩子的妈妈,每一次全家外出吃饭,包括女佣,就至少花费200元,所以每次去餐馆,我都会提前做功课,看看有什么优惠,例如新店开张,往往就一定有优惠的。
02 毛舒奕 时尚界自由业者
物价高涨、但收入没涨、像我们房子要供、车子要供、孩子要养的人,生活压力也自然增加。我觉得要在开源、节流、储存三方面取得平衡。
开源是对抗物价高涨最直接的方法,像我自由业的,我可以提高收费,我也可以开拓更多的赚钱渠道,但也只是减缓涨价对营运成本的冲击,并不能完全抵消增长的幅度,所以开源之外,还有节流。
节流,可能就意味着要降低生活的质量,我会选择性地降级消费。一般上孩子的教育都最花钱的,我则会根据孩子的喜爱程度作出调整,如果他很喜欢的,我会保留,如果是他表现一般兴趣的,我可能就会降级,例如四个人一起上游泳课,跟一个人单独上,我觉得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就让他上群课。
另外,我也会从一些小的地方去省,例如出门带自己的袋子,就不必花钱去购买购物袋;尽量利用一家人的优势,选择一些有家庭优惠的服务,这里省一点,那里省一点,加起来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除了“赚钱”与“省钱”,我觉得存钱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像我们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心层,购买一些风险低的国债或是保险,除了是一种强制储蓄,也是一种降低风险的方法,避免突如其来的额外负担也是省钱的一种吧!
省钱最难的地方是时间,因为我是要花时间去计算,去比较,有时候太累了,也就懒得去管,直接刷卡算了。
03
邵迎辉
活动策划员
我把消费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孩子的,另一部分是自己的。孩子方面在发育期间,饮食方面是省不了的,教育的花费也不可能削减,一个月的补习费也算千的,我都没有想过削减,所以能够省的就只有自己的消费。
我基本上是一个大花筒,但是物价高涨的情况下,我就尽量减少在外应酬。我想本土新加坡人可能都不太重视,但对新移民来说,与朋友平日的交际却是生活的一部分。我的生活圈子本来就不大,所以定时与其他老乡或在这里认识到的新朋友吃吃饭,聊聊天,其实也算是生活上的一种调剂。话虽如此,最近我还是减少一些应酬,希望能省下一些钱。
现在在外面用餐可一点也不便宜,比起在家自己煮,除了价格高,还要多付消费税、服务税的,当然还包括往返交通费,一趟计程车目前也起到约30元以上,一次外出费用可不便宜。目前,我都尽量在家里煮,开销肯定比外面用餐少。
新加坡开销满大的,基本上也不会省下多少,稍后,我可能会把房子给租出来,可以帮补一下。我不会出租给不相熟的人,所以找房客可能需要一些时间。
我个人消费不多,可以灵活应变,但新加坡的生活消费是不可能省下什么钱的,基本上我是个月光族。
04 赵宏 画廊老板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在物价飞涨的当下,开源节流,考验每个人的智慧。请不要觉得难堪和麻烦,省钱又不失体面才是王道。
在新加坡,对于年轻的上班族来说,吃住行从来都不是小事情。这里我们只谈吃,貌似简单,实则大有学问。千省万省,不能省在嘴上,吃不好,身体会出问题,健康没有了,有钱也没用。年轻人怎么才能既吃的好又省钱呢?答案:自己煮。
不要怕,不会煮也没问题,有些事情只要稍微用心就可以学会。午餐出门在外,该吃就吃,不太奢侈就行。早餐和晚餐就交给自己煮吧,只要提前预备好,几分钟就可以搞定。礼拜六休息去巴刹或超市一次性提前买好餐食材料。
比如,一个猪肘(包括蹄)10块,有筋有肉的上好牛肉2公斤24块,1公斤巴当鱼14块,一大盘鸡蛋30粒,不到8块,然后再花几块钱买番茄、青菜等。煮猪肘和牛肉也不复杂,一样的配方一样的美味:花椒大料盐生姜老抽大蒜,放进压力锅就搞定了。晾凉后切成7份,每天一份,汤也是分别装进保鲜袋装好;鱼肉用胡椒粉和盐简单腌一下,同样分成7份,材料一律放进冰箱。
就这样,老汤牛肉面、鱼片米粉、番茄炒蛋、酱牛肉、酱肘子,天天不重样,便宜、健康又美味,何乐不为呢?
05 孙娜 生命教练
我注重购买东西的思考过程,每购买一件物品时,不妨抚心自问,是否真的需要,还是一时冲动的购物欲望?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到商场去买衣服,可能需要的只是一件,碰巧当天有优惠活动,于是便多买了两三件,如此一来就偏离了自己原本的需求,看起来是省钱,实则是花更多的钱去买不需要的物品。
在我看来,省钱不一定就是选择最便宜的,就拿购买运动衣来说,我会考虑到布料的透气度、衣服的伸展性,还有耐用度等,综合这些因素去选一件自己喜欢的,耐用的运动衣,如果因为便宜而选了一件自己没“感觉“的,以后放着不穿或是质地太差,穿没几次就破损了,反而是一种浪费。
购物动机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例如很多女生喜欢买名牌包包,如果是了解包包的历史,喜爱其品牌文化与手作工艺,那是无可厚非,但如果只是因为人有我也要有,或是担心没有的话会被别人瞧不起的心理,即便经济能力不足,也勉强买下,这就不是健康的购物,换言之也是一种浪费。
总的来说,与其一直投诉物价上涨,倒不如先自我沉淀,思考自己的购物心理与行为。如果真想省钱,不妨让自己培养断舍离的观念,在购物前反省自己内心的思绪,到底是需要,还是想要?想通了,就会省下很多钱。
以上朋友们的言论来自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筹划创办的:
《华汇》中文杂志。

本期的“你说我说”聚焦: “百物腾涨的省钱妙计”, 看过他们的想法之后, 你是否也想发表自己的观点呢?
本期话题:
百物腾涨的省钱妙计
百物腾涨,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你可有何应对良策?
对于以上话题, 你有什么独到的经验和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