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俄烏戰爭,
能源供應受到影響,造成運輸與原料成本增加,
此外國際形勢風起雲湧,
直接衝擊全球經濟。
導致了百物騰漲的局面,
影響到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漲」字
去年《聯合早報》在「字述一年」讀者投選活動中,
以近4000張票
獲選為最能代表2022年的漢字。

如今百物騰漲,
影響著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新加坡的大家有何應對良策?
幾位從事不同行業的朋友從不同的角度 提出了他們的想法!
也歡迎在留言區寫下你的觀點,
《華匯》將選擇其中代表性言論發表在雜誌上。
另外,您也會收到一本您的留言被發表的雜誌。
01 陳春梅 自媒體博主
我建議充分利用免費資源,其實只要我們細心留意,還是有不少的。
舉個例子,佳節期間特別是聖誕新年,商場街道都有免費的燈飾,甚至植物園、福康寧公園,以及濱海灣公園(燈飾部分)都是不需要花錢的,周末到這些地方遛娃,既可有親子活動,也滿足大人的經濟原則。
我相信目前不少人都加入各種不同性質的社群,社群的媽媽們不但喜歡互通信息,也經常再循環舊課本,只要你肯提問,群里的媽媽也不介意送,甚至有些圖書,例如哈利波特之類的小說,可能也會以較低的價格出售。
我以前會花錢去買名校試卷,但現在我發現了有網站提供免費下載,只要我有一台印表機,就可以將試卷列印出來,讓省下不少。
我們也可以留意一些商家提供的優惠、要找便宜的東西,是需要閱讀很多信息,而且要貨比三家,是需要付出時間與精力。
我在購物之前都有一個計劃,譬如說,我會選擇在雙十一、黑星期五,或者是年尾12月購物,因為折扣會低至30-50%,我會大量購入一些沒有期限的生活的必品,如紙巾、床單,我每個月都會有個復盤,知道自己錢用在什麼地方。儘量控制生活成本。
要省錢,要低消費,是需要閱讀很多信息,而且要貨比三家,需要付出一些時間與精力,但這是可行的。
我是一個3個孩子的媽媽,每一次全家外出吃飯,包括女傭,就至少花費200元,所以每次去餐館,我都會提前做功課,看看有什麼優惠,例如新店開張,往往就一定有優惠的。
02 毛舒奕 時尚界自由業者
物價高漲、但收入沒漲、像我們房子要供、車子要供、孩子要養的人,生活壓力也自然增加。我覺得要在開源、節流、儲存三方面取得平衡。
開源是對抗物價高漲最直接的方法,像我自由業的,我可以提高收費,我也可以開拓更多的賺錢渠道,但也只是減緩漲價對營運成本的衝擊,並不能完全抵消增長的幅度,所以開源之外,還有節流。
節流,可能就意味著要降低生活的質量,我會選擇性地降級消費。一般上孩子的教育都最花錢的,我則會根據孩子的喜愛程度作出調整,如果他很喜歡的,我會保留,如果是他表現一般興趣的,我可能就會降級,例如四個人一起上游泳課,跟一個人單獨上,我覺得沒有什麼區別,所以就讓他上群課。
另外,我也會從一些小的地方去省,例如出門帶自己的袋子,就不必花錢去購買購物袋;儘量利用一家人的優勢,選擇一些有家庭優惠的服務,這裡省一點,那裡省一點,加起來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除了「賺錢」與「省錢」,我覺得存錢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像我們上有老,下有小的夾心層,購買一些風險低的國債或是保險,除了是一種強制儲蓄,也是一種降低風險的方法,避免突如其來的額外負擔也是省錢的一種吧!
省錢最難的地方是時間,因為我是要花時間去計算,去比較,有時候太累了,也就懶得去管,直接刷卡算了。
03
邵迎輝
活動策劃員
我把消費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孩子的,另一部分是自己的。孩子方面在發育期間,飲食方面是省不了的,教育的花費也不可能削減,一個月的補習費也算千的,我都沒有想過削減,所以能夠省的就只有自己的消費。
我基本上是一個大花筒,但是物價高漲的情況下,我就儘量減少在外應酬。我想本土新加坡人可能都不太重視,但對新移民來說,與朋友平日的交際卻是生活的一部分。我的生活圈子本來就不大,所以定時與其他老鄉或在這裡認識到的新朋友吃吃飯,聊聊天,其實也算是生活上的一種調劑。話雖如此,最近我還是減少一些應酬,希望能省下一些錢。
現在在外面用餐可一點也不便宜,比起在家自己煮,除了價格高,還要多付消費稅、服務稅的,當然還包括往返交通費,一趟計程車目前也起到約30元以上,一次外出費用可不便宜。目前,我都儘量在家裡煮,開銷肯定比外面用餐少。
新加坡開銷滿大的,基本上也不會省下多少,稍後,我可能會把房子給租出來,可以幫補一下。我不會出租給不相熟的人,所以找房客可能需要一些時間。
我個人消費不多,可以靈活應變,但新加坡的生活消費是不可能省下什麼錢的,基本上我是個月光族。
04 趙宏 畫廊老闆
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卻是萬萬不能。在物價飛漲的當下,開源節流,考驗每個人的智慧。請不要覺得難堪和麻煩,省錢又不失體面才是王道。
在新加坡,對於年輕的上班族來說,吃住行從來都不是小事情。這裡我們只談吃,貌似簡單,實則大有學問。千省萬省,不能省在嘴上,吃不好,身體會出問題,健康沒有了,有錢也沒用。年輕人怎麼才能既吃的好又省錢呢?答案:自己煮。
不要怕,不會煮也沒問題,有些事情只要稍微用心就可以學會。午餐出門在外,該吃就吃,不太奢侈就行。早餐和晚餐就交給自己煮吧,只要提前預備好,幾分鐘就可以搞定。禮拜六休息去巴剎或超市一次性提前買好餐食材料。
比如,一個豬肘(包括蹄)10塊,有筋有肉的上好牛肉2公斤24塊,1公斤巴當魚14塊,一大盤雞蛋30粒,不到8塊,然後再花幾塊錢買番茄、青菜等。煮豬肘和牛肉也不複雜,一樣的配方一樣的美味:花椒大料鹽生薑老抽大蒜,放進壓力鍋就搞定了。晾涼後切成7份,每天一份,湯也是分別裝進保鮮袋裝好;魚肉用胡椒粉和鹽簡單腌一下,同樣分成7份,材料一律放進冰箱。
就這樣,老湯牛肉麵、魚片米粉、番茄炒蛋、醬牛肉、醬肘子,天天不重樣,便宜、健康又美味,何樂不為呢?
05 孫娜 生命教練
我注重購買東西的思考過程,每購買一件物品時,不妨撫心自問,是否真的需要,還是一時衝動的購物慾望?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到商場去買衣服,可能需要的只是一件,碰巧當天有優惠活動,於是便多買了兩三件,如此一來就偏離了自己原本的需求,看起來是省錢,實則是花更多的錢去買不需要的物品。
在我看來,省錢不一定就是選擇最便宜的,就拿購買運動衣來說,我會考慮到布料的透氣度、衣服的伸展性,還有耐用度等,綜合這些因素去選一件自己喜歡的,耐用的運動衣,如果因為便宜而選了一件自己沒「感覺「的,以後放著不穿或是質地太差,穿沒幾次就破損了,反而是一種浪費。
購物動機也是一個重要的考量,例如很多女生喜歡買名牌包包,如果是了解包包的歷史,喜愛其品牌文化與手作工藝,那是無可厚非,但如果只是因為人有我也要有,或是擔心沒有的話會被別人瞧不起的心理,即便經濟能力不足,也勉強買下,這就不是健康的購物,換言之也是一種浪費。
總的來說,與其一直投訴物價上漲,倒不如先自我沉澱,思考自己的購物心理與行為。如果真想省錢,不妨讓自己培養斷舍離的觀念,在購物前反省自己內心的思緒,到底是需要,還是想要?想通了,就會省下很多錢。
以上朋友們的言論來自 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籌劃創辦的:
《華匯》中文雜誌。

本期的「你說我說」聚焦: 「百物騰漲的省錢妙計」, 看過他們的想法之後, 你是否也想發表自己的觀點呢?
本期話題:
百物騰漲的省錢妙計
百物騰漲,影響著生活的方方面面,你可有何應對良策?
對於以上話題, 你有什麼獨到的經驗和見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