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小贩中心不仅是人们日常用餐的 “社区食堂”,更是承载着本地独特文化的重要载体。2020年12月,新加坡小贩文化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这一成就充分彰显了其独特的价值。目前,全岛共有121个小贩中心,其中107个由国家环境局和市镇理事会管理,其余14个则由社会企业负责运营。

图源:FACEBOOK
整修前征询多方意见若必要会调整
为了让这些公共餐饮场所始终保持活力,为民众提供舒适整洁的用餐环境,小贩中心通常每隔六到八年就会进行一次定期的维修与粉刷工程。据官方数据显示,仅去年就有16个小贩中心开展了此类工程,工期一般在一个月至四个月之间。然而,在整修工程带来卫生和清洁状况改善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部分小贩中心在完成整修后,有食客反映工程设计存在考虑不周的情况,导致座位之间过于拥挤,通风效果不佳等问题。例如,裕廊西 52 街巴刹与熟食中心、宏茂桥静山巴刹与熟食中心以及旧机场路熟食中心等,都出现了类似的状况,这些问题引起了食客和摊贩的广泛关注。
长期关注小贩和顾客福利的全国商联总会副会长刘福记表示,近年来,全球通胀使得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价格亲民的小贩中心用餐,这也让用餐环境的舒适度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图源:档案图库
然而,新冠疫情后,建筑和装修行业迅速复苏,承包商同时承接多项工程,人手紧缺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工程质量,小贩中心的维修与粉刷工程也未能幸免。
刘福记指出,负责义务协调全岛小贩中心整修的各小贩协会会长,需要在摊贩和顾客的不同期待与建议之间找到平衡。大家都希望能够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既希望桌椅数量充足、场地宽敞明亮且通风良好,又要杜绝鸟患和鼠患,同时还希望工期越短越好,以减少对摊贩生计和顾客用餐的影响。
去年16小贩中心定期维修与粉刷
但他也坦言,要彻底解决所有问题,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金,因此,明确整修工程的优先项目,先解决最迫切的问题才是关键。
刘福记举例说明,地砖破裂可能会导致顾客绊倒,这类问题需要尽快解决,及时敲掉重铺;而在座椅配置方面,就存在着两难的情况。椅子摆放过多会导致空间变窄,影响轮椅通行;但如果座位数量不足,人潮拥挤时又会引发投诉,无论如何调整,总会有人不满意。他强调,要妥善协调各方的期望,全方位的沟通至关重要。
这包括全面了解问题,评估问题的轻重缓急,召开摊主大会建立共识,与基层领袖、相关部门及承包商充分沟通,按照优先次序确定整修项目,并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此外,为了减少整修后各方的抱怨,还需要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加强与摊贩和食客的沟通,让大家清楚了解为何优先处理某些项目、具体的操作方案以及哪些问题暂时无法解决。

图源:档案图库
针对这些问题,环境局发言人重申,定期对小贩中心进行维修与粉刷,对于保持设施的良好状态、改善用餐环境有着重要意义。每隔六到八年,市镇会或环境局就会对辖下的小贩中心进行维修与粉刷。
发言人强调,当局在启动整修工程前,会广泛征询包括摊贩、小贩协会、基层领袖和顾问在内的各方意见,并在适当的情况下将这些意见纳入维修与粉刷计划中。如果工程完成后收到反馈,也会进行研究,必要时会对工程进行调整。
在新加坡小贩中心的整修工程中,如何平衡各方需求,提升用餐体验,仍然是一个需要持续探索和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有效沟通,才能让小贩中心在保持其独特文化魅力的同时,为民众提供更加优质的用餐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