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小販中心不僅是人們日常用餐的 「社區食堂」,更是承載著本地獨特文化的重要載體。2020年12月,新加坡小販文化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這一成就充分彰顯了其獨特的價值。目前,全島共有121個小販中心,其中107個由國家環境局和市鎮理事會管理,其餘14個則由社會企業負責運營。

圖源:FACEBOOK
整修前徵詢多方意見若必要會調整
為了讓這些公共餐飲場所始終保持活力,為民眾提供舒適整潔的用餐環境,小販中心通常每隔六到八年就會進行一次定期的維修與粉刷工程。據官方數據顯示,僅去年就有16個小販中心開展了此類工程,工期一般在一個月至四個月之間。然而,在整修工程帶來衛生和清潔狀況改善的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
部分小販中心在完成整修後,有食客反映工程設計存在考慮不周的情況,導致座位之間過於擁擠,通風效果不佳等問題。例如,裕廊西 52 街巴剎與熟食中心、宏茂橋靜山巴剎與熟食中心以及舊機場路熟食中心等,都出現了類似的狀況,這些問題引起了食客和攤販的廣泛關注。
長期關注小販和顧客福利的全國商聯總會副會長劉福記表示,近年來,全球通脹使得消費者更傾向於選擇價格親民的小販中心用餐,這也讓用餐環境的舒適度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

圖源:檔案圖庫
然而,新冠疫情後,建築和裝修行業迅速復甦,承包商同時承接多項工程,人手緊缺的問題嚴重影響了工程質量,小販中心的維修與粉刷工程也未能倖免。
劉福記指出,負責義務協調全島小販中心整修的各小販協會會長,需要在攤販和顧客的不同期待與建議之間找到平衡。大家都希望能夠一次性解決所有問題,既希望桌椅數量充足、場地寬敞明亮且通風良好,又要杜絕鳥患和鼠患,同時還希望工期越短越好,以減少對攤販生計和顧客用餐的影響。
去年16小販中心定期維修與粉刷
但他也坦言,要徹底解決所有問題,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資金,因此,明確整修工程的優先項目,先解決最迫切的問題才是關鍵。
劉福記舉例說明,地磚破裂可能會導致顧客絆倒,這類問題需要儘快解決,及時敲掉重鋪;而在座椅配置方面,就存在著兩難的情況。椅子擺放過多會導致空間變窄,影響輪椅通行;但如果座位數量不足,人潮擁擠時又會引發投訴,無論如何調整,總會有人不滿意。他強調,要妥善協調各方的期望,全方位的溝通至關重要。
這包括全面了解問題,評估問題的輕重緩急,召開攤主大會建立共識,與基層領袖、相關部門及承包商充分溝通,按照優先次序確定整修項目,並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此外,為了減少整修後各方的抱怨,還需要通過社交媒體等渠道,加強與攤販和食客的溝通,讓大家清楚了解為何優先處理某些項目、具體的操作方案以及哪些問題暫時無法解決。

圖源:檔案圖庫
針對這些問題,環境局發言人重申,定期對小販中心進行維修與粉刷,對於保持設施的良好狀態、改善用餐環境有著重要意義。每隔六到八年,市鎮會或環境局就會對轄下的小販中心進行維修與粉刷。
發言人強調,當局在啟動整修工程前,會廣泛徵詢包括攤販、小販協會、基層領袖和顧問在內的各方意見,並在適當的情況下將這些意見納入維修與粉刷計劃中。如果工程完成後收到反饋,也會進行研究,必要時會對工程進行調整。
在新加坡小販中心的整修工程中,如何平衡各方需求,提升用餐體驗,仍然是一個需要持續探索和解決的問題。只有通過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有效溝通,才能讓小販中心在保持其獨特文化魅力的同時,為民眾提供更加優質的用餐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