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早晨送别了三叔。心情平复下来,提笔写了这篇文章。
最后一次见到三叔,是两个星期前的《再现·歌中情》演出。
(9月21日演出之前,三叔与《联合早报》前总编辑林任君、南洋理工大学终身荣誉教授郭振羽合影)
当时,他坐在第一排靠门的位置。坐在那个位置看演出,只能看到台上人员的左脸,很不理想。后来我了解到,七月初,三叔和怡和轩外事主任南治国博士七月初去探望郭教授,听说了黎列刚教授和罗伊菲老师等人九月要演出《再现·歌中情》音乐剧,很兴奋地说一定要看,但是想和郭教授坐一起。由于郭教授坐在轮椅区,于是,三叔要求安排跟他一起坐。
(观赏《再现·歌中情》时,三叔与怡和轩外事主任南治国合影)
郭教授后来说,三叔看了演出很兴奋,说难得有全中文的音乐剧。
中场休息时,我走过去向他打了个招呼,“三叔您好”,并寒暄了几句。
不曾想,这成了我跟他的最后一面。我甚少与人合影,找遍了手机也找不到与三叔的任何合影,成了一个大缺憾。
我跟三叔都在怡和轩,他是多年前的老主席,我则是这几年加入董事会的董事。
在怡和轩,我每次见到他,都毕恭毕敬叫一声“清如叔”。刚开始许多其他董事很诧异地问,大家都喊他“老主席”,你怎么喊“清如叔”?
我说,因为他侄女琬绯跟我是大学同学,所以我从来都按辈分喊他“清如叔”。
喊了他“清如叔”好几年,一直到大概半年多前,他忽然跟我说,你就跟琬绯他们一样,喊我“三叔”。我这才改口喊他“三叔”。
熟悉新加坡建国史的人,对“林清如”这个名字不会感到陌生。
五六十年代,新加坡出现过几次如火如荼的华校学生运动,林清如就是当时的学生领袖之一。
林清如祖籍福建晋江,1937年出生于马来亚笨珍,行三;二哥便是赫赫有名的林清祥,早在1951年因为抵制中三会考而被警察逮捕。林清祥是新加坡建国史上的重要人物,我们将来找机会写一写。
而林清如自己,则因为领导学生运动,在1956年底被殖民地教育部下令开除。
(林清如2020年在新加坡出版《林清祥的政治愿景》一书)
翌年,1957年,林清如被殖民地政府逮捕,作为政治犯被拘留了九年。这九年当中,他在狱中考获法律学位,出狱之后成为执业律师。
1978年某日,有人约林清如,需要他提供法律咨询,让他到怡和轩去谈,刚好碰到怡和轩主席孙炳炎等熟人都在打麻将。当时打麻将是怡和轩会员的主要娱乐,恰巧林清如也颇好此道,于是加入了怡和轩。
熟悉新加坡华人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在风起云涌的三四十年代,怡和轩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1937年,168名来自各国的华侨代表出席大会,决定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办事处就设在新加坡的怡和轩。后来陈嘉庚征募3200名南侨机工北上支援抗战,也是在怡和轩进行。
按林清如的口述,“陈嘉庚把怡和轩引入社会,变得伟大,且光芒四射”;他也说,“从陈嘉庚到陈六使,怡和轩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超越一般社团的功能,扮演举足轻重的公民社会角色,领导一场又一场跨帮派的全民运动”。
不过,在新加坡独立之后,由于社会经历巨大变迁,怡和轩长达三十载成为仅让会员打麻将消磨时光的去处。
到了1995年,怡和轩办100周年纪念,林清如开始感觉到,或许怡和轩不会永远沦为一个搓麻将的地方,可能还会有些有意义的事可以做。
2007年,林清如被推举为怡和轩主席;隔年刚好是怡和轩重建落成、陈嘉庚基金先贤馆开幕、怡和轩成立113周年,林清如认为,应该凝聚并发挥民间的力量,制造一个文化的大环境,作为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有了强大的民间力量,才是传承文化的真正力量。
(陈嘉庚基金先贤馆开幕)
林清如出掌怡和轩之后,积极推动社会人文建设,包括举办讲座,谈社会、历史、甚至政治课题;同时,创办高质量期刊《怡和世纪》,内容涵盖社会焦点、时评、史料整理、文化传承、财经、会友风采、艺文等方方面面,报道翔实,论理客观,既不标榜,也不媚俗:门户开放,思想碰撞,集思广益。
可以说,林清如的改革提升了怡和轩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也提高了怡和轩的地位和形象。
(林清如2014年出版《我的黑白青春》)
我大概2014年前后加入怡和轩,成为会员。之后,三叔就约了我几次办讲座,有时是自己上场讲,有时是由我出面去请专家学者来讲。
“疑人勿用,用人勿疑”这个原则,三叔发挥得淋漓精致。我办讲座时,只要事先拿主题跟他通通气,取得他认可就行。他绝不要求你提供大纲,更不会要求审阅。
后来,我获选进入怡和轩董事会,受委为文教主任,跟三叔的联系也多了一些。在文教方面,他身为老主席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鼓励。
我曾在一次董事会上,提出向某个社会群体开放会籍的建议,毕竟这个群体在社会上的能量和作用越来越大,后来我才得知,原来三叔也有此意,而且也在积极推动这个改革。对此,我印象极其深刻。衷心希望,三叔的这个想法能早日实现。
三叔一直是《怡和世纪》编务咨询。一年多前,他拉了我进入编委会。三叔生前患有心脏疾病,近年动过几次手术,最近一次应该就在今年三月。我在编委会的工作沟通群看到,大家对三叔的病情很揪心。3月手术之后,主编林少彬马上在群里跟大家说,“好消息,清如老主席星期二的第四次心脏手术很成功,情况比上一回还良好,让我们祝愿他早日康复!”
三月手术出院之后,三叔很快就给大家发来信息,说自己年迈而且带病,请辞编务咨询一职。并且说,他珍惜与大家多年来建立起来的友情,只要大家不嫌弃,愿一如往常与大家保持联系。
哲人风范。
言犹在耳,不曾想,前几天,10月1日,三叔摔倒,头部受重伤送院,隔天晚间离世。
三叔敬重陈嘉庚。今年是陈嘉庚诞辰150周年纪念,怡和轩办了陈嘉庚特展,陈嘉庚基金先贤馆则进行了翻新,10月5日开幕,可惜三叔无法亲眼看到。
(10月5日陈嘉庚特展、先贤馆新版展览开幕;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三叔曾明确交代家人,不发讣告也不对外开放,谢绝花圈、鲜花、帛金或登报致哀。往生的消息只在出殡之后才公布。
今早去送三叔之前,我特意请示了家属,是否方便前去送行,家属曰可。在灵堂烧香鞠躬之后,女儿问我,“这位阿公跟我们是什么亲属关系?”
我说,这位阿公与我们并非亲属,但胜似亲属。一、对我,他有知遇之恩;二、他是我大学同学的三叔,我一向很佩服这位同学,也佩服她的家族;三、他是我在华中的学长,他在华中的经历令我肃然起敬。
接着我便简单跟女儿说了林清祥和林清如的事迹。女儿听了,似懂非懂说了一句“原来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2019年,华中庆祝百年校庆。三叔写了篇文章《难忘山岗的青春季》,其中有这么一段:“百年华中,英才辈出,无不为校争光。我家兄弟这般德性,说我们有负期望并不为过,说我们了不长进,也还是厚道有余。尽管如此,兄弟们一生勤勉任事,坦荡做人,都以华中子弟自居,皆以华中子弟为荣。”
“有负期望”“了不长进”,自然是老华校生自谦之词;“勤勉任事,坦荡做人”,则乃实话。吾侪自当以老学长为榜样!
尊重三叔遗愿,一直到今早送走三叔之后,才写了这篇短文,向三叔致敬。
三叔,有缘来世再见!
(新加坡前外长、怡和轩荣誉顾问杨荣文发文哀悼)
ABC丨编辑
HQ丨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