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lvin在帖子里说:
“非常时期,送餐员都很不容易,有时他们也不是故意迟到,请大家多体谅他们。我自己也曾做过外送行业,知道他们有多辛苦。”
“但请一定要记住,健康第一。如果真的不舒服,休息一天养精蓄锐。希望他早日康复…”
这则帖文引起网民热议,转发超过5600则!外送小哥也留言感谢:
“我是这名送餐员,真的很谢谢Kelvin伸出援手。当时他赶着去工作,依然先护送我回家再帮我送外卖。”
“长话短说,我当时肚子很痛,痛到几乎晕了过去。我的视线是全白的,摩托也倒了下来,我也无力再前行。不过,我现在好多了,请大家不要担心。再次谢谢Kelvin,和其他帮助过摩托骑士的善心人士,谢谢你们。”

如此敬业的外卖小哥感动了有爱心的新加坡小哥,连接起了人际间的信任与温暖。
无独有偶,之前脸书上还流传着一个故事。有人在Grab上订了食物却不让送餐员送给自己。
这些食物居然是他点给送餐员和家人们吃的。还说如果他不需要这么多,希望他分给其他的送餐员朋友一起享用。网友看了纷纷表示感动,觉得温情满人间,世上有爱心的人还是很多。

正是这种互帮互助的温暖善意,成了新加坡能够重新复苏和转动起来的最强动力。
不过,因为需要成天在外奔波,接触众人的外卖小哥也成为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3月15日,新加坡本地出现了首例Grab送餐员确诊的案例。在他确诊的前14天内,他也曾多次完成送餐任务。
对此,网上也出现了很多争议,甚至有不少人去攻击谩骂这个被感染的外卖小哥。也有一些人之后在面对这些外卖员的时候都戴上了有色眼镜,眼神里充满了警惕和审视。
可是,被感染病毒并不是外卖员的错,这也不是他们所希望的。他们就是从事著比我们更危险的工作。而且,如果没有他们,那些不方便出门的人们该怎么维持正常的生活呢?
最重要的是,如果没有这些外卖小哥帮忙跑腿,就会有更多的人自行前往超市、菜市场采购,如此一来人员就会更加密集,病毒传染的可能会更大。所以,是这些外卖小哥替我们承受了患病的风险,比起质疑,他们更应该得到公众的关心与鼓励。
突如其来的疫情已经让社会经济都变“冷”了,希望不要再让人心也变得冷漠,别让那些热心又勤快的外卖小哥在冷意中“倒下”。

04. 外卖行业大有可为
今年以来,因为疫情和阻断措施,新加坡人的生活习惯有了深远的变化。线上订餐量大增,送餐服务的人手需求也跟着增加,本地三大送餐平台纷纷扩大送餐队伍的规模。可以说有力地促进了本地外卖行业的发展。
Deliveroo今年第一季度收到近5000份应聘送餐员的申请,较上个季度增加30%。单在今年4月,约1000人已加入团队,使平台目前有超过7000名送餐员。
根据Deliveroo提供的数据,今年三月有送餐员的收入就高达7095元,到了6月底,又继续再聘用多2000名送餐员。

Grab和foodpanda发言人受询时,同样表示有更多人申请加入送餐团队,但并未透露受聘人数的增幅。其中,foodpanda目前已有超过8000名送餐员。
除了外卖平台巨头,一些餐饮业者也联合同个社区的其他业者自发创建送餐平台,减低对业者和顾客的送餐费用,其中一个例子就是FOODHOOD平台。
平台创办人陈得能(36岁)也是本地餐馆The Refinery的老板。他说,这个非盈利平台旨在发挥邻里甘榜精神,拉拢惹兰勿刹的另外六名业者形成同一阵线,顾客只须付一次送餐费,就能同时从七间食肆订餐,而平台完全不收佣金。

可以看出,线上订餐和配送服务业之后在新加坡会大有可为。随之而来,外卖小哥群体也会越来越大。
他们就像城市的推手一样,推动着城市往前走。只要他们在路上,因为疫情不方便出门的人就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买到急需要用的生活用品;不能正常迎客的餐厅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营收。
只要他们在路上,这个城市就不会停止运转。
希望我们大家对他们都能顾保有尊重和善意,也希望外卖员和顾客之间这些暖心、正能量的故事能够越来越多地发生在我们身边。
让我们用爱来修复这个受伤的城市。
资料来源:
1. SGSME:送餐服务需求大增业者增聘上千人手
2. 早报:本地出现首名确诊Grab送餐员
3. 8视界:“天使”送上感谢纸条 送餐员:小小举动意义非凡
4. 星洲网:疫情下的非典型外送员
5. 早报:南大女生当送餐员所见所闻 画成插图传正能量
6. NOODOU:疫情期间,外卖小哥送餐半路忽然“倒下
7. NOODOU:化身小保姆,两暖心外卖员帮忙小贩哄小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