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接受治疗后的人不会。

新加坡国家传染病中心出具的肺结核治疗指南如下:
1)医生会给2周的病假。
2)接受治疗的首2周不应外出,必须留在家里。除非直接观察疗法,即在医疗人员的监督下服药,需要到专门诊治中心。
3)除非是单独一人,否则患者在接受治疗的首2周务必戴上口罩,并且在咳嗽或打喷嚏时必须用纸巾盖住嘴巴。
4)经历2周治疗后,患者很大几率不再传染结核病,但必须完成至少半年至9个月的疗程。
5) 治疗2两周后就能恢复原来的生活,继续工作,也不必特别调整饮食。重要的是必须继续按时服药和复诊,确保顺利康复,并且避免在社区内传播结核病。
以上就是肺结核须知。

在新加坡,肺结核属于地方性流行疾病(endemic disease)。直到1960 年代都有非常高的感染率,当时近半的儿童都是患者。
过去15年来,感染率已大幅下降,但肺结核的发病率还是维持在每10万人之中有35-40名感染者之间。
值得注意的还有这一点,潜伏结核感染患者,约有5% 于初染后的2年内变成活动性结核病,另外5%则有可能在那之后患上活动性结核病。
所以不意味着潜伏性就可以不在乎了。
另外,关于肺结核的易感人群,目前说法是所有年龄组的人都可能得结核病。
新加坡即将面对 新冠+肺结核+骨痛热+猴痘?
过去两年,因有新冠压一头,很多传染病的发病率都出现了史低。
然而从今年起,新冠疫情还没真正消退,肺结核、骨痛热症、猴痘都来凑热闹了。
新加坡看起来四面楚歌。
1)第五波新冠疫情峰值未知! 国大迎新会20人确诊
新加坡从新冠疫情以来,经历了5轮疫情:

(图源:卫生部)
而这一次新冠疫情,预计会逐渐被新变种毒株取代,鉴于BA.4和BA.5毒株的传播力比原有的BA.2更高,新加坡卫生部预计这类病例会继续增加。

近日新增病例明显增多

社区病例中,如果按照年龄分,20-59岁青年、中年群体感染人数最多。
0-11岁:563起
12-19岁:397起
20-39岁:2237起
40-59岁:1658起
60-69岁:623起
70岁和以上:396起
其中,特别是年轻人。
最新消息,新加坡国大商学院于6月15日到17日期间举办3天迎新会,很多学生在迎新会结束后纷纷确诊!
国大官方正证实有人确诊。
参加迎新会的学生表示,至少20人确诊。并且有人爆料,迎新会第二天已有人检测阳性,但聚会无终止。
目前国大官方表示,违反安全措施的人会进行纪律处分。

图源:新明日报
而这一波新加坡新冠日增病例峰值多少,暂无人预测。
2)骨痛热症病例,环境局:预计每周确诊总数将上升
今年的骨痛热症疫情也爆发得很不寻常。一爆发得太早,早于高发期1到2个月就开始传播。
一个是爆发得多,2022年截止到目前,累计骨痛热症病例达1万5853人。

而在过去这一周,本地新增1258例。相比前一周有所下降,但这个下降是不是因为病例减少还不好说。
因为环境局官方口风依旧一致,即接下来每周骨痛热症病例人数会上升,并且超过2020年的周增最高记录1787例。
截止6月20日,新加坡骨痛热活跃集群达373个,其中133个为黑区(病例超10人)。

骨痛热症状:发高烧、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眼球后部疼痛,作呕和呕吐。
症状一般会在被带有病毒的伊蚊叮咬后的1.5至10天内出现,如病况较轻,症状会在两天至一周内消失。
病情较严重,出现上述症状后的3天至7天内,症状加重包括剧烈腹痛、持续呕吐、牙龈出血、吐血、呼吸急促和全身疲乏。
3)肺结核 如前文所提到的,卫生部透露确诊约170人,疑似有新传播链,目前还在检测、追踪、调查。 相当于发展前景未明。

4)猴痘,6月21日通报至今无更新
卫生部6月21日晚间公告,患者是一名42岁的英国男子,他是空服人员,上周三至上周五(6月15日和17日)在新加坡,并在周日飞入和飞出新加坡时再次入境。
周一他的猴痘检测呈阳性,目前在国家传染病中心(NCID)住院治疗。
患者在新加坡停留期间除了在酒店,16日还去过一家按摩店和在三家餐厅用餐……

(图源:CNA)
患者的情况稳定,已经确定了13名密切接触者,所有密切接触者在最后一次与病人接触后将被隔离21天。
卫生部敦促公众,特别是旅行者,提高警惕,保持高标准的个人卫生,包括在上完厕所或手脏了之后经常洗手。

(图源:《新科学家》 )
如果他们出现任何与猴痘相符的疾病症状:高烧、淋巴结肿大和皮疹,都应立即就医,并应告知医生他们近期的旅行史。
综上,新加坡卫生部接下来这几个月应该会很忙......
新冠、骨痛热、肺结核、猴痘,症状说像也像,比如发烧,头痛等,不是很容易区分。
这种情况下,保持良好卫生条件、人多地方戴口罩会比较好。
这一点,就要跟总理学一学了。
他这几天去非洲卢旺达参加会议,闲暇时间出门逛街,包括总理在内的新加坡部长一行人,全部都是戴口罩的。

而卢旺达当地的民众,从总理打卡的照片来看,戴口罩的人真不多......

也难怪,新加坡至今都未完全移除口罩令。
在传染病乱生的未知风险下,口罩才是实打实的第一道屏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