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科研成果转化
新加坡的生物医药产业主要由新加坡科技发展局负责领导规划,其带有功利性目标,由于国情所限,政府只支持有明确转化前景的科研(5%左右),大量的基础研(95%)究则不在支持范围之内。
为支撑生物医药创新研究,新加坡政府重金聘请全球医学研究领域杰出科学家来领导新加坡的各种研究机构、行业组织、实验室。
科技局成立科技开拓公司,促进成果转化。支持企业与新加坡科研局签订合作协议,将研究员的科研成果快速产业化。
支持企业与新加坡科研局研究人员签署合作协议,企业负担研究人员50%薪水,研究人员可以花费50%的时间到企业工作,用于成果转化。为了鼓励这种合作,新加坡科学研究局会根据企业支付的工资额,给予80%返还。
清晰的“龙尾招商”策略
企业选择一个地方,不只看地价和税收,还要考虑政策持续性和稳定性,地方资源承接能力,劳动力状况,产业链配套,生产原料成本、物流成本等。基于这种认知,新加坡采用的招商策略如下:

1
熟悉产业
研究细分行业的产业链,分析上游、中游、下游企业不同的需求。
2
打造差异化
为产业链内不同类型的企业搭建顶级的基础硬件设施(如针对高、中、低不同层次员工,配备不同档次的住宿条件),打造差异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如共享环保设施),筑巢引凤。
3
“龙尾招商”
用一流的基础设施和平台吸引小微企业入驻,先打造好龙尾,再跟龙头企业来谈。让龙头企业体验到,园区懂产业,能提供专业支撑,产业链条完善。
跨国药企落户典型路径
新加坡医疗技术发达,定位为东南亚乃至亚洲的医疗中心。同时,具有稳定的政策环境、发达的化工产业、一流的金融中心、高素质的员工、低廉的物流成本等,产业基础雄厚。这些因素对跨国药企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1
建立配送基地
跨国药企最先在新加坡设立公司,建立采购配送基地,将产品向东南亚市场分销,满足东南亚的市场需求。
2
当地生产制造
为降低药品运输和存储成本,跨国药企开始在新加坡当地选址,进行药品的生产制造,满足东南亚及亚洲的市场需求。
3
扩建生产基地
考虑到新加坡政策稳定、技术人员素质高、员工管理制度合理,跨国药企开始在新加坡扩建生产基地,产品供应全球。
4
当地合作
跨国药企与当地研究机构合作,开发适合亚洲人群的新品种,形成从研发-中试-生产的完整产业链条。
5
总部搬迁
最终,跨国药企可能将总部搬迁至新加坡。
对国内医疗园区规划建设的启发

1
医疗mall理念
诺维娜健康城以医院为中心,规划医疗mall,患者上午医院手术,下午在医疗中心观察,晚上到酒店休息。患者在酒店可以得到充分休息,一旦出现危急事故可以迅速转移到医院救治。
2
利用TOD模式
中国有大量的高铁站,在高铁站边上建设医院和商场,连成网络,配套养老,形成医疗mall。郊外养老,周末进城,结合物流,可以同时发展医疗和养老产业。
3
合理的建设运营思路
医疗医药专业园区的建设运营,前期一般是亏损的,后期是赚钱的,但要有合理的建设运营思路。新加坡的经验一般是,七通一平之后,先自建标准厂房,租赁给中小企业,把园区的产业氛围快速做起来,出售园区空余土地快速回笼一部分资金。5-8年之后,园区土地增值,自己早期建设的物业,由于自持,地价增值部分保留下来了,同时可以根据企业新的需求,将标准厂房推倒重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