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科研成果轉化
新加坡的生物醫藥產業主要由新加坡科技發展局負責領導規劃,其帶有功利性目標,由於國情所限,政府只支持有明確轉化前景的科研(5%左右),大量的基礎研(95%)究則不在支持範圍之內。
為支撐生物醫藥創新研究,新加坡政府重金聘請全球醫學研究領域傑出科學家來領導新加坡的各種研究機構、行業組織、實驗室。
科技局成立科技開拓公司,促進成果轉化。支持企業與新加坡科研局簽訂合作協議,將研究員的科研成果快速產業化。
支持企業與新加坡科研局研究人員簽署合作協議,企業負擔研究人員50%薪水,研究人員可以花費50%的時間到企業工作,用於成果轉化。為了鼓勵這種合作,新加坡科學研究局會根據企業支付的工資額,給予80%返還。
清晰的「龍尾招商」策略
企業選擇一個地方,不只看地價和稅收,還要考慮政策持續性和穩定性,地方資源承接能力,勞動力狀況,產業鏈配套,生產原料成本、物流成本等。基於這種認知,新加坡採用的招商策略如下:

1
熟悉產業
研究細分行業的產業鏈,分析上游、中游、下游企業不同的需求。
2
打造差異化
為產業鏈內不同類型的企業搭建頂級的基礎硬體設施(如針對高、中、低不同層次員工,配備不同檔次的住宿條件),打造差異化的公共服務平台(如共享環保設施),築巢引鳳。
3
「龍尾招商」
用一流的基礎設施和平台吸引小微企業入駐,先打造好龍尾,再跟龍頭企業來談。讓龍頭企業體驗到,園區懂產業,能提供專業支撐,產業鏈條完善。
跨國藥企落戶典型路徑
新加坡醫療技術發達,定位為東南亞乃至亞洲的醫療中心。同時,具有穩定的政策環境、發達的化工產業、一流的金融中心、高素質的員工、低廉的物流成本等,產業基礎雄厚。這些因素對跨國藥企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1
建立配送基地
跨國藥企最先在新加坡設立公司,建立採購配送基地,將產品向東南亞市場分銷,滿足東南亞的市場需求。
2
當地生產製造
為降低藥品運輸和存儲成本,跨國藥企開始在新加坡當地選址,進行藥品的生產製造,滿足東南亞及亞洲的市場需求。
3
擴建生產基地
考慮到新加坡政策穩定、技術人員素質高、員工管理制度合理,跨國藥企開始在新加坡擴建生產基地,產品供應全球。
4
當地合作
跨國藥企與當地研究機構合作,開發適合亞洲人群的新品種,形成從研發-中試-生產的完整產業鏈條。
5
總部搬遷
最終,跨國藥企可能將總部搬遷至新加坡。
對國內醫療園區規劃建設的啟發

1
醫療mall理念
諾維娜健康城以醫院為中心,規劃醫療mall,患者上午醫院手術,下午在醫療中心觀察,晚上到酒店休息。患者在酒店可以得到充分休息,一旦出現危急事故可以迅速轉移到醫院救治。
2
利用TOD模式
中國有大量的高鐵站,在高鐵站邊上建設醫院和商場,連成網絡,配套養老,形成醫療mall。郊外養老,周末進城,結合物流,可以同時發展醫療和養老產業。
3
合理的建設運營思路
醫療醫藥專業園區的建設運營,前期一般是虧損的,後期是賺錢的,但要有合理的建設運營思路。新加坡的經驗一般是,七通一平之後,先自建標準廠房,租賃給中小企業,把園區的產業氛圍快速做起來,出售園區空餘土地快速回籠一部分資金。5-8年之後,園區土地增值,自己早期建設的物業,由於自持,地價增值部分保留下來了,同時可以根據企業新的需求,將標準廠房推倒重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