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作為一個城市島國,沒有腹地,缺乏自然資源,尤其是水資源嚴重缺乏。為避免出現供水危機,新加坡政府堅持開源與節流並舉的方針,開發了一項獨特的「四大水喉」計劃:
一、通過其他渠道進口水;
二、修建蓄水池,儲存雨水;
三、新生水項目;
四、淡化海水。
每一滴用後水都是新的水資源
如果有人問你,一瓶和其他飲用水看起來沒什麼區別的水,卻是來自你家的陰溝管道經過凈化後的水,你敢喝嗎?

「這些新水主要是供大家嘗試一下新水的質量。我們的新水主要是用來提供給工業用戶,而這些工業用水有時比飲用水還要乾淨。」 新加坡公用事業局供水署相關人員介紹說。
新加坡NEWater水廠是再生水工程領域內的亞洲典範,NEWater項目滿足了新加坡全國30%的用水需求。到2060年,新加坡計劃NEWater項目將滿足全國55%的用水需求。
建在城市中央的蓄水池
濱海蓄水池是一個位於城市中心的蓄水池。其他國家很少有這樣的機制,在新加坡基本上已建成的土地、已開發的土地都是水源地。新加坡國土面積太少,沒有條件將水源地集中在森林地區或沒有開發的地區。

濱海堤壩的建成,實現了新加坡第十五個蓄水池——濱海蓄水池。目前,新加坡一半的國土已經是集水區。
創新背後的制度
新加坡公用事業局(PUB)以私人企業形式運作的政府機構,其職責是管理全國水務的相關工作,包括食水供應、用後水處理、海水管理等。通過整合之前貿工部下的污水署和環境發展部下的污水署和海水署,作為一個統一的水務管理機構。

傳統雨水收集水、新生水、淡化海水的成本比率大致為1∶2∶4。因為管網鋪設成本較高,因此新生水主要實行集中供給,主要提供電子工業區、化工工業區和醫藥工業區等。
相關人員表示,「我們注重解決方案更甚於非常學術性的科研,希望能夠與國際社會分享,如城市收集雨水及新生水成果的經驗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