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要是跟別人打聽菜市場或農貿市場在哪,別人可能會一頭霧水,聽不懂在講什麼,因為這裡不叫菜市場,而叫巴剎。
」巴剎」一詞來自馬來語,意思就是市場,集市,新加坡的巴剎就類似於我們國內的農貿市場。也有學者考證,「pasar」這個詞應該源自波斯語,有可能是從明朝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港的波斯人有關聯。在閩南語裡也一直把集市叫「巴剎」,在整個閩南語系裡「巴剎」這個詞都是通用的,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地區。

不過新加坡的巴剎不同於中國的農貿市場,它不僅集中供應當地民眾買菜和雜貨,還有很多美食的熟食中心;每位攤主都會有一尺見方的小攤位,不少本地人習慣在這裡解決一日三餐,價格相對低廉。
別看是在市場裡,可環境衛生還是很有保障的。新加坡的食品安全管控是非常嚴格的,政府會定期對熟食中心進行衛生檢查,所以每個檔口都有表示衛生紙狀況的評級,食品安全不用擔心。

新加坡的巴剎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分乾巴剎、濕巴剎。一般比較大型的綜合性的有買水產海鮮、雞鴨魚肉的巴剎因為賣魚賣肉,要時常用水沖洗地面,地面老是濕漉漉的,就叫濕巴剎,所以一般外面有賣生鮮魚肉的巴剎基本都是濕巴剎;乾巴剎,則主要以賣米麵海味乾貨、麵包點心,還有衣服鞋襪香燭雜貨等。
而且濕巴剎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一般到了中午這些生鮮魚肉基本就收攤了,剩下的那些還在經營的檔口一般都是賣乾貨調料,蔬菜水果和鮮花的攤位,所以要想去巴剎買東西一般上午就要去。
在新加坡幾乎每個街區都會有一個巴剎,其中不乏有一些很有名氣,像位於市中心政府大廈地鐵站附近的老巴剎也是新加坡著名的美食聚集地。這座建於1894年的巴剎是東南亞現存最大的維多利亞時期鑄鐵建築之一,曾經是蔬菜水果的交易場所,如今已經轉型為美食中心。
來新加坡旅遊,有機會不妨去探訪一下鄰里的巴剎,品嘗正宗的當地美食,從沙爹到叻沙,以及海鮮燒烤,應有盡有,而且價格公道,物美價廉。
新加披華語資料庫丨來源
新加坡華語資料庫丨圖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