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披露,去年涉及行動輔助工具(PMA)的違例事故呈現爆髮式增長,激增幅度超過五倍,引發社會廣泛關注。行動輔助工具包括行動輔助踏板車和電動輪椅,而市面上一些看似助行車的器材,實則歸類為個人代步工具(PMD)或電動踏板車。

陸交局在 2 月 20 日發布的臉書貼文中指出,去年涉及非 PMA 器材的違例事故急劇增加。據提供給記者的數據顯示,這類違例事故在去年達到 38 起,而前年僅為 6 起,常見的違例行為包括使用不合規器材以及在人行道等禁行區域騎乘代步車。
此外,去年有三名助行車使用者因超速、騎乘不合規器材且時速超過 10 公里而被執法人員查處,而前年此類違規行為為零。
在公路上違規使用助行車的案例也從 2023 年的 4 起增至去年的 12 起。
為應對這一情況,陸交局明確表示將持續對違例使用者和售賣不合規器材的零售商採取執法行動。同時,政府早前接受活躍通勤諮詢小組的建議,出台了一系列新規。
自今年底起,電動行動輔助踏板車使用者須持有醫療證明,且助行車的時速限制將從每小時 10 公里降至 6 公里,這一速度相當於一般人快步走的速度。
零售商日後只能售賣符合新速限的助行車,政府也會給予商家充足時間調整庫存、進口合規產品。

陸交局還特別提醒,貌似助行車的多座器材通常屬於代步車,這類代步車只准在腳踏車道和共用道使用,且必須獲得陸交局頒發的 UL2272 安全認證並符合器材標準,違規者將面臨最高 1 萬元罰款或最長 6 個月的監禁。
本地行動輔助工具業者 Falcon 總裁周昭宏表示,隨著本地助行車使用人數增多,電商和網購平台上的海外賣家不容忽視。
他指出,若政府在制定條例時未考慮線上和海外銷售渠道,消費者可能會轉向網上海外賣家購買,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他還發現,速度限制為每小時 10 公里的助行車頗受年輕人喜愛,而其店內售賣的時速 6 公里的助行車,主要顧客為行動不便的年長者和特需人士,且隨著人口老齡化,此類顧客每年以 5% - 10% 的速度增長。

對於新規,不同人群反應各異。
61 歲的楊茂強中風後依靠電動輪椅出行,他認為這為自己的日常活動提供了便利。
45 歲的送餐員沙菲益則表示,電動踏板車相比腳踏車能讓他接更多訂單,且騎行時會格外小心。
家庭主婦林女士網購兩人座電動踏板車用於日常出行,她會控制速度以確保安全。
但 33 歲的數碼行銷業務經理鄭欣儀稱,自己曾差點被電動踏板車撞上,她指出部分四肢健全者貪圖方便使用電動代步車,且騎行速度快、在行人道肆意騎行並頻繁鳴笛,給居民帶來安全隱患,尤其是在傍晚小朋友和年長者活動較多的時候。
此次行動輔助工具違例事故激增及相關監管措施的出台,無疑將對新加坡的交通出行和公共安全產生深遠影響,後續發展值得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