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衛理公會直落亞逸堂取出百年時間囊 敲打牆壁七小時過程挑戰重重

我國歷史最悠久的華人禮拜堂華人衛理公會直落亞逸堂 (Telok Ayer Chinese Methodist Church),上周三順利取出密封在教堂牌匾處已100年的時間囊。
我國歷史最悠久的華人禮拜堂華人衛理公會直落亞逸堂 (Telok Ayer Chinese Methodist Church),上周三順利取出密封在教堂牌匾處已100年的時間囊。
華人衛理公會直落亞逸堂分別在上周三(7日)和前天(14日)邀請媒體參觀挖掘工作及打開時間囊儀式。這座高四層樓的教堂早在去年開始進行翻新工作,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是教會的100周年慶,為歡慶這個特別的日子,教堂將在明年1月舉辦文物展覽,展出教堂的文物。
新加坡華人年議會會長吳乃力牧師(博士)說,教友半年前開始積極收集文物,一名教友兩個月前在網上找到一則在1924年在Malayan Saturday Post刊登的報章報道,得知有時間囊埋在教堂牌匾的下方。
根據報道,100年前,在教堂舉行的奠基儀式(Foundation Stone Laying Ceremony)上,一個金屬盒被密封在教堂的一堵牆裡,確切的位置就在正面的牌匾下方。這個金屬盒裡裝有歷史文獻,包括當時的報紙、聖經以及一本由衛理公會主教教會制定的紀律手冊。
華人衛理公會直落亞逸堂主理牧師許立欣則說,希望能在明年1月的百年歷史展覽展出此時間囊。
「這個時間囊對我們的意義深重,通過它,我們能夠看到歷史的變遷,也能從祖先留下的話語領悟到真理。」

工人在切割過程中十分小心翼翼,他先是沿著牆的邊緣將石磚切開,之後再用手動方式敲打外層較堅硬的土灰,接著就看到裡面的一堵磚牆。(圖:李溢薈)
使用電鑽和人工敲打方式取出時間囊
參與取出時間囊工作的材料工程師陳慧珊受訪時說,想要取出時間囊,事前需要做很多準備工作。
「我們取出時間囊前,需要知道它的位置,知道位置之後,我們還要跟工程師協商,要準備工具,例如鑽頭、鉗子、切割機等。現場進行任何工作前,我們也要先用雷達儀器在牆面進行掃描。」
她說,使用雷達掃描器能精準地預測時間囊的深度,還有究竟在哪裡。完成掃描工作後,工程師就會在牆上畫出位置,現場進行切割。
據記者觀察,工人在切割過程中十分小心翼翼,他先是沿著牆的邊緣將石磚切開,之後再用手動方式敲打外層較堅硬的土灰,接著就看到裡面的一堵磚牆。
陳慧珊說,處理磚牆更加困難一些,要先用切割器繼續沿著灰縫進行切割,再用手動方式鬆開整塊磚頭,將它撬開。
經過長達七個小時的敲打工作,工程師終於把金屬盒取出。該金屬盒是一個長300毫米、寬300毫米、厚50毫米的正方形盒子。
陳慧珊說:「盒子的大小,跟我們雷達掃描檢測出來的大小是一致的。」

時間囊周圍都被土灰填滿,緊緊包裹在內,因此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圖:李溢薈)
過程挑戰重重
陳慧珊說,牌匾下方的牆壁有一個非常堅硬的方塊,工程師花費不少時間將它撬開,才得以把時間囊取出來。
她說,整個過程面對三個挑戰,第一就是即使用雷達掃描器進行掃描,還是沒辦法百分百確定時間囊的位置。
「所以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地處理,因此我們一開始不會使用鑽頭直接鑽入我們所預料的深度,而是會在預料深度之前就要停止鑽,再用手敲打,把破壞金屬盒的情況降到最低。」
第二個挑戰就是,牆壁不只是用磚頭建造的,它的底部還有一個更硬的方塊,這是她和團隊沒有預料過的。
「所以除了要把磚塊拿出來,我們還要對這個很硬的方塊進行部分切割,這個需要使用適合的工具來完成。」
第三個挑戰是,一般上前人要密封時間囊時,會在建牆的時候留一個空間,再把時間囊放進這個空間裡,然後將它封起來,所以時間囊四周會有空隙。但是,這個時間囊周圍都被土灰填滿,緊緊包裹在內,因此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絕非一件簡單的事情。

金屬盒時間囊裡面有:一本聖經、兩本教規譯本、一本聖詩集、兩份文件(年會報告和財務報告)、三份報紙、一張紙。(圖:陳良同)
金屬盒內的文獻
金屬盒內有哪些物品?教堂負責人昨天(14日)舉行打開時間囊儀式,揭曉答案。
金屬盒時間囊裡面有:一本聖經、兩本教規譯本、一本聖詩集、兩份文件(年會報告和財務報告)、三份報紙、一張紙。
這本衛理公會教規,最初是由美國衛理公會於1784年出版,是衛理公會成員和牧師的官方規則和指南;而時間囊里的衛理公會教規,是美國衛理公會教規的中文譯本,來源原版正是1784年的原版,封面註明1919年,相信是翻譯自1919年前或1919年那年的教規。
這是一本超越行為準則的紀律之書,概述了衛理公會的教義、法律、管理和程序。該書對教會管理、政體和實踐都有詳細的說明和規定,若想要了解 18世紀初美國衛理公會運作,這本文獻就包含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