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公開場合演講的一番話,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在這兩天舉行的亞洲前瞻峰會上,他將烏克蘭和中國台灣做了對比,駁斥了一些人將兩個地區拿來對類比的說法。
「如果你將中國台灣類比作烏克蘭,認為(中國台灣)是值得捍衛的正確一方,那你們是在改變一個國際認知的根本基礎,後果十分危險」。
去年,在俄烏衝突爆發後,李顯龍及新加坡政府曾多次表達新加坡的立場,譴責這一行為。
世界並不太平。除了已經綿延近兩年的俄烏衝突外,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這對老冤家,近幾十年來流血衝突不斷。
周五,又一次大規模流血事件發生!至今已經造成超600人死亡,約4000人受傷......
新加坡譴責、中國官方表態!
中東地區的火藥桶又炸了!
10月7日,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對外宣布,對以色列展開了近年來最大規模的武裝襲擊。
英國《衛報》稱,此次衝突是1973年贖罪日戰爭以來,以色列面臨的最大軍事挑戰。

漫天發射的火箭彈,圖源:21財經
綜合外媒報道,在這一輪襲擊中,哈馬斯對以色列至少發射了5000枚火箭彈(也有稱3000枚炮彈的)!另外,還有多名武裝分子潛入以色列,實施恐怖活動。

圖源:路透社
「恐怖分子橫衝直撞並闖入民宅屠殺平民」,以色列軍方這麼說道。
根據以色列有關部門的最新統計,各類襲擊已造成以色列境內至少有300人喪生和約2000人在醫院接受治療。且多名以色列士兵和平民被武裝人員扣為人質,並被帶入加沙境內。

疲於奔命滅火的消防員們,圖源:法新社
以色列當局迅速宣布進入戰備狀態。以方表示哈馬斯「犯下了一個巨大錯誤」,立即開始對巴勒斯坦進行了對等反制措施。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發表聲明稱,以軍將出動全部軍事力量摧毀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

圖源:法新社
兩方出現衝突的加沙地區再一次迎來炮火的洗禮,以軍對該地區的軍事行動,據報道已經造成巴勒斯坦當地至少313人喪生和近2000人受傷。此外,在約旦河西岸的拉姆安拉等地,有6名巴勒斯坦人在與以軍的衝突中被打死。

圖源:半島電視台
受苦受難最嚴重的還是在這片地區生活的普通老百姓。
他們的家園被毀,一名婦人牽著似乎還不知道發生什麼的小男孩穿梭於斷壁殘垣中,一臉嚴肅。

圖源:NBC
深夜時分,炮火聲已經暫時停息了下來,但很多人已經失去了家園,甚至連基本的水電供應都失去了。

圖源:NBC
在約旦河西岸,一群人圍在一處血跡已經乾涸的道路上,深情木然。
血跡被人簡單地用花圈環繞,這些人似乎在表達對在衝突中死去的無辜受害者的追思。

圖源:半島電視台
在事件中遇難的巴勒斯坦人(但據說圖中的死者是一名巴勒斯坦武裝分子),讓一家人都陷入了悲痛之中。

圖源:法新社
有媒體爆料,還有一名被哈馬斯扣押為人質的女性擁有德國+以色列雙重國籍。她被通過人辨認其腿上的紋身圖案而識別出了身份。
據悉,她是來以色列加沙邊境一帶參加音樂節的,被綁架後她被武裝分子帶去遊街示眾,生死未卜。


事發突然,哈馬斯在猶太教最歡樂的節日之一——妥拉節當天發動的襲擊,完全出乎了以方的預料,導致他們措手不及,也讓全世界都沒有想到。
法新社報道,在特拉維夫本古里安機場的到達航班信息牌上,美國航空公司、法國航空公司、德國漢莎航空公司、阿聯航空公司、瑞安航空公司和愛琴海航空公司等都取消了航班。一些航司表示,航班重啟時間將「另行通知」。

圖源:法新社
以巴衝突牽動人心,讓新加坡外交部也坐不住了。
世界各國紛紛就衝突表態
新加坡外交部發言人星期六(10月7日)發聲明說,新加坡政府強烈譴責在加薩走廊發生的流血衝突事件,新加坡呼籲各方立即停火,盡一切努力確保平民安全。

外交部文告聲明
外交部發言人也說,暫時沒有接到任何新加坡人受影響的通報,並建議在以色列的新加坡人保持謹慎,關注當地新聞,時刻聽從當地政府的指示。
外交部也建議新加坡人避免到以色列南部旅遊,並建議前往以色列的新加坡人在https://eregister.mfa.gov.sg進行電子註冊。
在以色列的新加坡人如需領事協助,可以聯繫新加坡駐特拉維夫大使館,或外交部24小時熱線(+65 6379 8800 / 8855)。

新加坡去年才成立駐以色列使館,圖源:The Diplomat
中國外交部則在昨天早上發文,對當前巴以緊張局勢加劇和暴力升級深表關切,呼籲有關各方保持冷靜克制,立即停火,保護平民,防止局勢進一步惡化。
中方表示,巴以衝突反覆上演,充分說明和平進程長期停滯不可持續。平息巴以衝突的根本出路在於落實「兩國方案」,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國際社會應當增強緊迫感,加大對巴勒斯坦問題的投入,推動巴以雙方早日恢復和談,尋求持久和平之道。中方將繼續同國際社會一道為此作出不懈努力。

而美國總統拜登星期六與以色列總理內坦亞胡通話後說,美方會為以色列提供「一切適當的支持手段」,並警告「以色列的任何敵對方」切勿趁亂行動。
此外,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衝突爆發後與埃及、沙特外交部門進行通話,強調在這次事件上各方須要展開協調,「哈馬斯針對以色列的恐怖攻擊亟需立刻停止」。

圖源:BNN Breaking
此外,聯合國、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英國外交部長克萊弗利、歐洲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和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均表示明確譴責哈馬斯對以色列的攻擊。
另外, 目前仍處於戰爭中的俄烏雙方,也分別表達了衝突不支持的態度。國際傳真社(Interfax)引述俄羅斯副外長博格丹諾夫指,俄羅斯正在與以色列、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國家就巴以衝突升級進行接觸。他說:「不言而喻,我們總是呼籲克制。」
烏克蘭外交部則在X平台(推特)上「強烈譴責針對以色列的恐怖襲擊」。

以色列特拉維夫街頭,圖源:美聯社
然而,和大部分譴責聲音不同,卡達外交部卻指以色列「單方面」導致局勢升級。伊朗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則對哈馬斯發動攻擊表示「祝賀與支持」。
總的來看,世界各國對於這次事件態度並不一致。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圍繞著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衝突時間不斷上演。宗教、民族、土地,是兩方永遠無法繞開的死結。

集結巡邏中的以色列軍人,圖源:法新社
巴以雙方因宗教和土地相爭
新加坡也曾和鄰國鬧過不愉快
一些媒體推測,巴勒斯坦方面反對以色列與某阿拉伯國家在美國推動下的關係正常化進程,反對將巴勒斯坦問題邊緣化,是這次戰爭突然爆發的最主要原因。
這些年,巴以衝突的根本原因有兩個:一是爭奪生存空間,二是宗教不同。其背後還時常存在著美、蘇等大國間的角力。
二戰後,以色列被「分配」到穆斯林聚集的約旦河西岸這片土地上,擠占了巴勒斯坦人的生存空間。
此後數十年,五次中東戰爭的爆發,以色列的逐漸強盛以及穆斯林的式微,都進一步催化了原本就脆弱不堪的局勢。

圖源:BBC
二戰後幾十年,在這片土地上存在著的流血衝突一直沒停,只是烈度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