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人工智慧採用率正在上升,但有近半數員工不願向上級坦誠在工作中使用人工智慧,主要顧慮是擔心被視為能力不足、懶惰怠工或作弊造假。

(路透社)
專家認為,善用人工智慧工具實際上反映員工的數碼能力,但由於許多企業在人工智慧的管理與準則方面尚不明確,員工只能謹慎行事。
協作辦公軟體公司Slack,12月中旬發布的最新全球勞動力調查結果顯示,雖然新加坡52%的職場員工會在工作中使用人工智慧,但其中有45%的受訪者,不願向上司承認自己這麼做。
這項調查於今年8月2日至30日進行,全球共1萬7372名員工參與,其中包括1008名新加坡員工。
南洋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校長講席教授兼人工智慧中心主任安波受訪時指出,不願在職場披露人工智慧的使用情況,反映了更深層的文化和組織層面的挑戰。
他說:「這不僅僅是擔心被貼上能力不足或懶惰的標籤。許多企業目前在人工智慧管理方面仍處於模糊的灰色地帶,人工智慧的使用準則尚未明確,員工只能謹慎行事。」
安波指出,善用人工智慧工具實際上展現了員工出色的數碼素養和戰略思維,這些技能在當今的職場越來越有價值。「明確政策將人工智慧視為加速器,而不是拐杖也很重要。」
他提醒,適當的使用方式是利用人工智慧來增強而非繞過人類的判斷,保持透明度,並驗證輸出。「用人工智慧來擬初稿是可行的,允許人工智慧在未經人工審核的情況下,發送最終成稿則可能構成濫用。」
新加坡國立大學電腦學院信息系統與分析系副主任阿特雷伊教授(Atreyi Kankanhalli)指出,員工隱瞞的其他原因也可能包括同儕壓力、擔心被取代,以及擔心須要承擔更多工作。
她舉例說,有些公司鼓勵員工使用人工智慧工具,比如會計師行德勤和科技公司Meta已為員工推出自家的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有些企業則因數據安全、信息泄露風險等顧慮,不提倡使用人工智慧。
「這些公司應允許員工使用人工智慧工具,並想辦法保護私密的數據。」

53%的新加坡員工看好人工智慧取代一些任務的前景,他們希望利用人工智慧幫助他們在現有核心項目上提高效率,在繁瑣行政任務上節省時間,並通過人工智慧培養新技能。(檔案照片)
調查發現,53%的新加坡員工看好人工智慧取代一些任務的前景,他們希望利用人工智慧幫助他們在現有核心項目上提高效率,在繁瑣行政任務上節省時間,並通過人工智慧培養新技能。
另一方面,企業高管則更希望員工優先善用人工智慧來推動業務發展、啟發創新、培養新技能並完成更多工作。
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數字金融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黃克威副教授認為,創新不僅限於產品或服務開發,它還包括業務流程的自動化。「雖然產品和服務創新通常涉及特定技術團隊,但流程創新往往涉及整個企業中的大多數員工。」
六成新加坡員工
學用人工智慧總時長不到五小時
調查也顯示,雖然88%的受訪新加坡員工希望提高人工智慧相關技能,成為這方面的能手,但實際上,63%的人學習使用人工智慧的總時長不足五小時。
黃克威說,從高管到員工,了解現有人工智慧工具的功能和局限很關鍵。「雖然讓大多數人學習如何構建人工智慧系統可能不現實,但每個人都應學習如何有效地使用相關工具。」
他強調:「掌握工具會增強員工的工作能力,人機不是競爭關係,而是協作關係。」
楊菲(26歲,教師)受訪時說:「學校鼓勵老師使用生成式人工智慧來幫助發想和收集信息,大數據有時確實比我們想得要全面,但是我們仍是工具的駕馭者,也會注重標明輔助生成的內容,不會刻意隱瞞。」
謝頌芳(25歲,交通業者)則擔憂過度依賴工具會抹殺創意。「我擔心看了生成的答案之後難有自己原創的內容,讓人的思想更單一。人工智慧也在解決涉及人類情感層面的困擾方面有局限。」
文:趙世楚
